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I Got Your Back, but Who Got Mine?

一篇 WSJ 一個星期以前的文章,12/19/2008 "Chinese Banks' Great Leap Backward"。

中國政府早先提出 4 兆人民幣的計畫希望能夠刺激不振的經濟。由於一般認為中國總體經濟需要維持 8% 的成長率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最近我們已經看到報導指出中國各地都有抗議示威活動,而這還是在通常會過濾類似新聞的情況下傳到我們耳中。預計明年二月初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後,我們才能更清楚了解中國的景氣及失業情形到底如何。

在這計畫出現之初,我們知道這裡面有大概四分之一是原先四川震災的復建計畫,不是新的政策。上面這篇 WSJ 文章裡面提出一件比較沒有被注意到的事情:這筆錢裡面只有四分之一是中央政府預算,剩下來的經費大部分將由銀行來融通。在地方政府由於房地產價格迅速下跌的情況下,他們恐怕連抵押品都不能提供。

這給中國銀行帶來相當高的風險。過去這段時間中國景氣好,銀行也打消了不少呆帳。由於他們涉入房貸等衍生性商品並不深,相較於美國和歐洲的銀行他們受傷也較淺。在這一波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紛紛中箭落馬的時刻,中國的銀行其實還站在不錯的地位。雖然他們的實力沒有到能夠去購併別人的地步,但是倒閉的風險未必比較高。在這個計畫開始推動之後,大概就不那麼樂觀了。中國的金融業接下來可能有很高的風險,他們的命運會跟總體經濟密切結合在一起。

台灣的情況也很類似。那句『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是完全相同的邏輯。如果失業人口高昇一樣會對政府造成極高的壓力,不管是誰執政,國際情勢如何都一樣。政府當然希望企業能夠撐住,不要輕易裁員。企業要撐住有一點在於銀行不能夠抽短期資金銀根,當債務到期之後,他們需要能夠把這些債給 roll over 下去。

問題在於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兩三個月前的風險就已經和現在很不相同,一年前的差別更大。之前在評估風險之後可以貸出去的款項,現在的風險之下未必適合再借出去。不只是借錢的人風險不同,對於銀行來講他們自己由於資產減損(未必正式提列,不過他們還是要認真考慮,不能掉以輕心),也不適合放出同樣比例的款項。政府挺銀行要怎麼挺?我相信政府會盡全力不讓銀行倒掉,但是如果放款後企業不能履行債務導致銀行虧損呢?賠了錢政府負不負責?負責到什麼程度。元大的顏慶章董事長做過財政部長,他對政府這個政策不同意不能簡單用『位子決定腦袋』來解釋。當然他現在身為民營金控的董事長對他的立場有很大的影響,不過這也只是他忠於他自己扮演的角色而已。作為民營企業的經營者,第一優先的任務在於股東權益,不是政府或其他企業的利益。

以美國來講,政府也希望活絡資金市場,讓銀行之間的拆借款和銀行的貸款業務動起來,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一灘死水。他們的做法是把錢注入金融體系中,在聯邦政府和 Fed 把手上工具用完之前他們還是會持續採取這樣的做法。用『道德勸說』要求金融業是沒有用的,政府也不能用威脅的方法要銀行就範,必須要讓他們願意借款出去才行。我們知道美國政府這樣做仍然效果不彰,因為華爾街的洞實在太大,新丟進去的錢連補洞都還不夠用,遑論希望讓水滿出來,使得金融業不借不行。

目前我們看到台灣央行採取了一些措施是往這個方向走,不過行政院還缺乏相對應的做法。早先那些護盤的基金完全走錯方向,平白把錢賠掉卻沒有實際的用處。3.5% 跌幅限制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這個加上放空限制把股市的流動性一掃而光,反而讓擁有券商的這些金控全部都受傷。現在要他們掏錢,他們要從哪裡掏出錢來?

明年開始我們會陸續看到廠商短期資金調度出現問題的新聞,到時候政府必須要謹慎的使用自己的子彈,和銀行合作幫助廠商渡過難關。有些公司需要渡過這段時間,等到景氣好轉他們還能一飛沖天,這種是要救的。有些公司在景氣沒有進入衰退前就一直賠錢,這種救了也沒有用,只是把錢砸進無底洞裡面。很遺憾的,不管是什麼國家,政策執行時都要面臨活生生的人,美國政府不敢輕易讓 GM 和 Chrysler 倒掉,台灣政府恐怕也不會讓 DRAM 和 LCD 公司退場。只希望這些決策不至於排擠到有限資金,使得真正需要錢,該拿到錢的廠商反而得不到挹注。資源錯置在這種由政府出手的情況下是一定會有的,希望傷害能夠越小越好。

1 comment:

WorldWatch said...

我已經將您之網誌列為首頁
其實主要是從您之棒球網誌那邊獲知的
[去年]看到不少精采的中文棒球網誌
您是其中之佼佼者

尤其其中一篇
美國某棒球統計機構
運用電腦統計
運算一百萬次
算出會進入季後賽跟勝率的前10名球隊
真是印象深刻

我在今年初去年底就從H.Dant發布預言文章
獲知
會從通膨急速轉為通縮
當時還感受不強烈
通膨可預知
通縮還真特別
無法想像

美國經濟學者有人說
人的一生中
會碰上
一次經濟大蕭條(長達10年以上→像1930年代那樣全球性的)
兩次的經濟衰退
看來
還真是三生有幸
看到人生難得一見之全球大蕭條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