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York Times 10/24/2009 "Arizona May Put State Prisons in Private Hands" by Jennifer Steinhauer
人窮瘋了會鋌而走險,政府窮瘋了也會出怪招。
一般來說我是反對國營企業,主張公有事業範圍越小越好,不過監獄應該不在此限。
Thoughts, ideas and ramblings on various finance or economics issues. (In either English or Traditional Chinese.)
Sunday, October 25, 2009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When McDonald Meets Apple
在上國際經濟或財務的課程時,我們通常在談不同貨幣評價的過程中會提及 The Economist 的 Big Mac Index。用 Big Mac 的原因是它在許多國家都有而且品質接近,如果 law of one price 成立,在匯率轉換後價格應該相同,或最起碼非常接近。
隨著 iPod 風行全球,也有人拿這玩意兒做指數來比較。在某些程度上 iPod 是個比 Big Mac 更好的對象,因為 Big Mac 我們只能嫌太貴不吃,沒有人能夠因為台灣的 Big Mac 太貴而從其他國家買過來。但是 iPod 嫌太貴是可以不在台灣買,我手上這隻新買的 iPod Touch 3rd gen. 64GB 就是在 Amazon.com 買了托親戚寄回台灣來,不但加上運費後比在台灣買便宜,沒想到到的時候台灣的店面還沒有來得及鋪貨。Big Mac 只能靠消費者的需求不佳而迫使廠商考慮訂價策略,這裡受到效用的影響很大。相對來講 iPod 就比較接近 law of one price 之所以會讓物品訂價相同的原因和條件了。
不過在 The Business Insider 這篇 CHART OF THE DAY: The iPod And Big Mac Indexes Just Don't Work 裡面,我們看到許多實證數據對不管是 Big Mac 還是 iPod Nano index 都不太支持。特別是這兩個數據之間的 correlation 也不高。
Big Mac 賣的不僅是那個漢堡,也是服務。反過來說,在成本面上面,除了製造漢堡的材料大致上各國之間相同以外,不同地方的房租、水電費、員工薪資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要反應在漢堡價格裡面。再加上他們的替代產品在不同國家是不相同的,這些都會使得 law of one price 不容易成立。拿 Big Mac Index 當作匯率討論的起點是可以的,不過要靠這個做出有效推論並不容易。早先在幾篇談 Dell 的電腦訂價的時候我們也看到在匯率調整之後的價格不一致,在 iPod Nano 上面出現相同的情況也不意外。
不同國家之間對於消費籃子中的物品項目、比重之間多少會有不同,當這些項目分的越細的時候不一致性就越大。這篇文章的結論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隨著 iPod 風行全球,也有人拿這玩意兒做指數來比較。在某些程度上 iPod 是個比 Big Mac 更好的對象,因為 Big Mac 我們只能嫌太貴不吃,沒有人能夠因為台灣的 Big Mac 太貴而從其他國家買過來。但是 iPod 嫌太貴是可以不在台灣買,我手上這隻新買的 iPod Touch 3rd gen. 64GB 就是在 Amazon.com 買了托親戚寄回台灣來,不但加上運費後比在台灣買便宜,沒想到到的時候台灣的店面還沒有來得及鋪貨。Big Mac 只能靠消費者的需求不佳而迫使廠商考慮訂價策略,這裡受到效用的影響很大。相對來講 iPod 就比較接近 law of one price 之所以會讓物品訂價相同的原因和條件了。
不過在 The Business Insider 這篇 CHART OF THE DAY: The iPod And Big Mac Indexes Just Don't Work 裡面,我們看到許多實證數據對不管是 Big Mac 還是 iPod Nano index 都不太支持。特別是這兩個數據之間的 correlation 也不高。
Big Mac 賣的不僅是那個漢堡,也是服務。反過來說,在成本面上面,除了製造漢堡的材料大致上各國之間相同以外,不同地方的房租、水電費、員工薪資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要反應在漢堡價格裡面。再加上他們的替代產品在不同國家是不相同的,這些都會使得 law of one price 不容易成立。拿 Big Mac Index 當作匯率討論的起點是可以的,不過要靠這個做出有效推論並不容易。早先在幾篇談 Dell 的電腦訂價的時候我們也看到在匯率調整之後的價格不一致,在 iPod Nano 上面出現相同的情況也不意外。
不同國家之間對於消費籃子中的物品項目、比重之間多少會有不同,當這些項目分的越細的時候不一致性就越大。這篇文章的結論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Thursday, October 8, 2009
Amazon Is Expanding Its Territory
昨天晚上在前一篇的留言中討論到 Amazon 的 Kindle 全球化。早先我們不在美國境內但是要用 Kindle 的話必須先把電子書下載到 Amazon 的帳號,然後再從電腦裡下載到 Kindle 上 (iPhone 或 iPod Touch 上面的 kindle 因為機器有上網功能所以可以直接下載,我用 Touch 試過了)。現在在台灣可以直接透過 3G 網路下載,我還不知道他們跟哪一家合作,大概中華電信的機率大一點。
New York Times 10/7/2009 "New Amazon Kindle to Download Books Beyond U.S." by Brad Stone
Kindle Wireless Reading Device
我早先對台灣推電子書不看好的主要原因是我認為這是 content driven 的生意,不是 hardware driven。這不像是個人電腦,在規格出來之後大家拼硬體的功能和成本,誰的功能比別人好、成本比別人低,誰就有勝出的機會。電子書一開始就不是這種東西。在 mp3 和各種規格的影像格式導致唱片業和電影業一獗不振,不復當年風光後,各大出版商對於電子書會加倍小心。前幾天這篇 New York Times 文章裡有一些資訊和討論。
New York Times, 10/4/2009 "Will Books Be Napsterized?" by Randall Stross
出版商和 Amazon 這類的書商在盜版這個問題上目前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把電子書的格式讓出去公有化,不只是硬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版本,盜版也會像野火一樣蔓延出去。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聽說 Kindle 的電子書可以被下載改製成其他電子版本來使用,Amazon 和出版商之間的關係也應該還可以維持下去。
上一篇提到的 Apple 的合作廠商,似乎和 Amazon 不太相同。Bloomsbury, Hachette, HarperCollins, Lonely Planet 和 Simon & Schuster 是最上面那篇 New York Times 文章裡面提到的 Amazon 合作出版商,Ramdom House 還在談。『感覺』上似乎 Apple 接觸的比較是跟教科書這個市場有關,而 Amazon 則範圍較為廣泛一些,但是教科書這個領域稍弱。目前還不太清楚報紙和雜誌在這兩個廠商之間會不會選擇站邊。
實體書的市場不會萎縮的像 CD 一樣快,電子書有些事情是作不到的。以教科書來講,美國大學生習慣使用二手書節省開支,就算買新書進來也很可能在上完課之後賣掉。電子書目前雖然跟實體書相較有一些價差,但是跟使用二手書的成本比起來還有一段距離。如果 Apple 要打這個市場,他們可能在發現價格不具吸引力後還需要用一些開學降價促銷的方式才能提高市佔。學生是對價格最敏感的一個族群。像台灣這樣的市場,學生比較沒有使用二手書的傳統,但是他們喜歡在書上做記號、畫線、寫筆記、註記,甚至畫畫,這一點目前的 Kindle 還沒有辦法支援,Apple 必須要突破這一關才能符合台灣學生的喜好。
等到 Kindle DX 的國際版出來後,我會考慮買一台。大概到時候 Apple 的機器也出來了,可以兩邊比較一下再決定哪一個比較適合。台灣經營外文書買賣的書商,大概現在是最緊張的一群了。至於硬體廠商,目前除了一些技術研發外,大致上還在評估和話題炒作階段。希望在他們把大筆鈔票砸下去之前,這個市場就已經大致明朗。
New York Times 10/7/2009 "New Amazon Kindle to Download Books Beyond U.S." by Brad Stone
Kindle Wireless Reading Device
我早先對台灣推電子書不看好的主要原因是我認為這是 content driven 的生意,不是 hardware driven。這不像是個人電腦,在規格出來之後大家拼硬體的功能和成本,誰的功能比別人好、成本比別人低,誰就有勝出的機會。電子書一開始就不是這種東西。在 mp3 和各種規格的影像格式導致唱片業和電影業一獗不振,不復當年風光後,各大出版商對於電子書會加倍小心。前幾天這篇 New York Times 文章裡有一些資訊和討論。
New York Times, 10/4/2009 "Will Books Be Napsterized?" by Randall Stross
出版商和 Amazon 這類的書商在盜版這個問題上目前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把電子書的格式讓出去公有化,不只是硬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版本,盜版也會像野火一樣蔓延出去。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聽說 Kindle 的電子書可以被下載改製成其他電子版本來使用,Amazon 和出版商之間的關係也應該還可以維持下去。
上一篇提到的 Apple 的合作廠商,似乎和 Amazon 不太相同。Bloomsbury, Hachette, HarperCollins, Lonely Planet 和 Simon & Schuster 是最上面那篇 New York Times 文章裡面提到的 Amazon 合作出版商,Ramdom House 還在談。『感覺』上似乎 Apple 接觸的比較是跟教科書這個市場有關,而 Amazon 則範圍較為廣泛一些,但是教科書這個領域稍弱。目前還不太清楚報紙和雜誌在這兩個廠商之間會不會選擇站邊。
實體書的市場不會萎縮的像 CD 一樣快,電子書有些事情是作不到的。以教科書來講,美國大學生習慣使用二手書節省開支,就算買新書進來也很可能在上完課之後賣掉。電子書目前雖然跟實體書相較有一些價差,但是跟使用二手書的成本比起來還有一段距離。如果 Apple 要打這個市場,他們可能在發現價格不具吸引力後還需要用一些開學降價促銷的方式才能提高市佔。學生是對價格最敏感的一個族群。像台灣這樣的市場,學生比較沒有使用二手書的傳統,但是他們喜歡在書上做記號、畫線、寫筆記、註記,甚至畫畫,這一點目前的 Kindle 還沒有辦法支援,Apple 必須要突破這一關才能符合台灣學生的喜好。
等到 Kindle DX 的國際版出來後,我會考慮買一台。大概到時候 Apple 的機器也出來了,可以兩邊比較一下再決定哪一個比較適合。台灣經營外文書買賣的書商,大概現在是最緊張的一群了。至於硬體廠商,目前除了一些技術研發外,大致上還在評估和話題炒作階段。希望在他們把大筆鈔票砸下去之前,這個市場就已經大致明朗。
Friday, October 2, 2009
WWSJD
What Would Steve Jobs Do?
Tom's Hardware 10/1/2009 Apple Tablet Aiming to "Redefine Print"
我才剛說 Amazon 也許不需要擔心 Apple,今天看到這篇報導,發現看法可能要修正了。
目前 Apple 傳言中要生產的平板電腦已經不只是一個傳言。這篇文章裡面甚至整理出來各個重要零件可能是由哪些廠商製造,譬如說螢幕可能是勝華、電池是順達等等。只要 Apple 有機器要賣,台灣大概就不會錯過。這台機器看來可能像是大好幾號的 iPod Touch,這是目前市場上大家的猜測。
問題在於現在還不確定這台機器設定的市場在哪裡。Steve Jobs 在自己搞 NeXT 不成之後,他對於怎麼樣做一台成功的機器非常的清楚。你的機器比別人好、技術比別人先進並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甚至未必是必要條件。如何找到目標購買族群,並且讓這群人願意掏錢出來買這產品才是重點。當然,這個目標族群雖然不需要是大多數人,但是也要夠多才有利基。
從上面這篇報導(其實說小道消息可能更貼切)來看,Apple 現在在跟 New York Times, McGraw Hill, Oberlin Press 這些報社和出版公司談。裡面甚至說 McGraw Hill 可能把教科書也放上 iTunes 來賣。除了 Amazon.com 的介面以外,iTunes Store 可能是另外一個在美國以及其他幾個大市場中最容易切入消費大眾的管道。沒有看到機器以前,我還是持保留態度,因為 Apple 現在這種做法做出來的東西看起來沒有辦法享受到電子紙的好處,而只是電腦科技的應用層面延伸而已。不過這個消息出來後,對 Amazon.com 會是個很大的壓力是一定的。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電子書產業,就更能夠了解這裡的風險有多高。如果 Apple 這個產品成功的話,有可能對 Amazon.com 的 Kindle 造成排擠作用。就算 McGraw Hill 這些公司不選邊站而兩邊簽約,也沒有多少人會同時買兩種版本的電子書。即使兩種系統能夠和平並存下去,這個市場也必須要靠快速成長才有辦法存活。定價目前是 Apple 最弱的一環,這個產品現在估價是在 $800-$1,000 之間,如果只靠電子書應該是活不下去,所以其他附加功能也會很重要。
如果 Apple 這產品成為一個 grand slam,那麼電子紙市場弄不好還沒有成熟就要萎縮了。在歷史上有很多規格之爭勝出者並不見得在產品技術上比較優越。VHS vs. Beta, Blu-Ray vs. HD DVD 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好例子。台灣的市場就算加上中國市場也不夠大,電子紙這種東西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就可以,必須要能夠打進國際市場。膽子小一點,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話,就多注意一下到底哪一邊、哪一種規格會勝出;如果不願意坐著等,有冒險精神,就應該主動出擊介入找尋國際大廠進行策略聯盟,來影響最後的結果。現在台面上的競爭對手是 Amazon.com 和 Apple,台面下潛在的參與者還有 Barnes & Noble 以及 Google。歐洲這邊有可能走自己的路,不過若是 Amazon.com 和 Apple 把這場仗打熱了,戰火會一直燒進歐洲去,他們也不見得能夠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玩。
另外一個教訓是看看 Steve Jobs 以及 Apple 怎麼樣處理這個商品。iPod 的成功不是硬體規格較好。我自己的耳朵大概是會被音響玩家稱為木頭耳朵的聲音接受器,我是不覺得有很明顯的差異。但是在 mp3 player 的市場上 iPod 普遍被批評為音質不是競爭對手中最好的。它的成功不僅是機器而已,還有 iTunes 的搭配以及出色的行銷共同結合在一起。Apple 這台新機器要出來前,他們如何整合軟體和內容供應廠商,才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這也就是為什麼賣出去一台 iPod,Apple 可以吃肉,台灣的廠商只能跟著喝湯吃肉骨頭的原因。這裡沒有對錯問題,Apple 必須負起研發、創新,以及推銷這個產品的責任,絕大部份的風險是他們在承擔。如果這個產品失敗,Steve Jobs 和相關高階主管要向董事會及股東負責,勝華和順達或其他代工廠商還是會從其他產品或其他地方拿到他們需要的訂單,運氣好的話他們的股東甚至不會感覺到公司遭遇到什麼樣的負面影響。高風險要有高報酬來補償,這是標準的財務理論。
Tom's Hardware 10/1/2009 Apple Tablet Aiming to "Redefine Print"
我才剛說 Amazon 也許不需要擔心 Apple,今天看到這篇報導,發現看法可能要修正了。
目前 Apple 傳言中要生產的平板電腦已經不只是一個傳言。這篇文章裡面甚至整理出來各個重要零件可能是由哪些廠商製造,譬如說螢幕可能是勝華、電池是順達等等。只要 Apple 有機器要賣,台灣大概就不會錯過。這台機器看來可能像是大好幾號的 iPod Touch,這是目前市場上大家的猜測。
問題在於現在還不確定這台機器設定的市場在哪裡。Steve Jobs 在自己搞 NeXT 不成之後,他對於怎麼樣做一台成功的機器非常的清楚。你的機器比別人好、技術比別人先進並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甚至未必是必要條件。如何找到目標購買族群,並且讓這群人願意掏錢出來買這產品才是重點。當然,這個目標族群雖然不需要是大多數人,但是也要夠多才有利基。
從上面這篇報導(其實說小道消息可能更貼切)來看,Apple 現在在跟 New York Times, McGraw Hill, Oberlin Press 這些報社和出版公司談。裡面甚至說 McGraw Hill 可能把教科書也放上 iTunes 來賣。除了 Amazon.com 的介面以外,iTunes Store 可能是另外一個在美國以及其他幾個大市場中最容易切入消費大眾的管道。沒有看到機器以前,我還是持保留態度,因為 Apple 現在這種做法做出來的東西看起來沒有辦法享受到電子紙的好處,而只是電腦科技的應用層面延伸而已。不過這個消息出來後,對 Amazon.com 會是個很大的壓力是一定的。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電子書產業,就更能夠了解這裡的風險有多高。如果 Apple 這個產品成功的話,有可能對 Amazon.com 的 Kindle 造成排擠作用。就算 McGraw Hill 這些公司不選邊站而兩邊簽約,也沒有多少人會同時買兩種版本的電子書。即使兩種系統能夠和平並存下去,這個市場也必須要靠快速成長才有辦法存活。定價目前是 Apple 最弱的一環,這個產品現在估價是在 $800-$1,000 之間,如果只靠電子書應該是活不下去,所以其他附加功能也會很重要。
如果 Apple 這產品成為一個 grand slam,那麼電子紙市場弄不好還沒有成熟就要萎縮了。在歷史上有很多規格之爭勝出者並不見得在產品技術上比較優越。VHS vs. Beta, Blu-Ray vs. HD DVD 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好例子。台灣的市場就算加上中國市場也不夠大,電子紙這種東西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就可以,必須要能夠打進國際市場。膽子小一點,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話,就多注意一下到底哪一邊、哪一種規格會勝出;如果不願意坐著等,有冒險精神,就應該主動出擊介入找尋國際大廠進行策略聯盟,來影響最後的結果。現在台面上的競爭對手是 Amazon.com 和 Apple,台面下潛在的參與者還有 Barnes & Noble 以及 Google。歐洲這邊有可能走自己的路,不過若是 Amazon.com 和 Apple 把這場仗打熱了,戰火會一直燒進歐洲去,他們也不見得能夠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玩。
另外一個教訓是看看 Steve Jobs 以及 Apple 怎麼樣處理這個商品。iPod 的成功不是硬體規格較好。我自己的耳朵大概是會被音響玩家稱為木頭耳朵的聲音接受器,我是不覺得有很明顯的差異。但是在 mp3 player 的市場上 iPod 普遍被批評為音質不是競爭對手中最好的。它的成功不僅是機器而已,還有 iTunes 的搭配以及出色的行銷共同結合在一起。Apple 這台新機器要出來前,他們如何整合軟體和內容供應廠商,才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這也就是為什麼賣出去一台 iPod,Apple 可以吃肉,台灣的廠商只能跟著喝湯吃肉骨頭的原因。這裡沒有對錯問題,Apple 必須負起研發、創新,以及推銷這個產品的責任,絕大部份的風險是他們在承擔。如果這個產品失敗,Steve Jobs 和相關高階主管要向董事會及股東負責,勝華和順達或其他代工廠商還是會從其他產品或其他地方拿到他們需要的訂單,運氣好的話他們的股東甚至不會感覺到公司遭遇到什麼樣的負面影響。高風險要有高報酬來補償,這是標準的財務理論。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