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When McDonald Meets Apple

在上國際經濟或財務的課程時,我們通常在談不同貨幣評價的過程中會提及 The Economist 的 Big Mac Index。用 Big Mac 的原因是它在許多國家都有而且品質接近,如果 law of one price 成立,在匯率轉換後價格應該相同,或最起碼非常接近。

隨著 iPod 風行全球,也有人拿這玩意兒做指數來比較。在某些程度上 iPod 是個比 Big Mac 更好的對象,因為 Big Mac 我們只能嫌太貴不吃,沒有人能夠因為台灣的 Big Mac 太貴而從其他國家買過來。但是 iPod 嫌太貴是可以不在台灣買,我手上這隻新買的 iPod Touch 3rd gen. 64GB 就是在 Amazon.com 買了托親戚寄回台灣來,不但加上運費後比在台灣買便宜,沒想到到的時候台灣的店面還沒有來得及鋪貨。Big Mac 只能靠消費者的需求不佳而迫使廠商考慮訂價策略,這裡受到效用的影響很大。相對來講 iPod 就比較接近 law of one price 之所以會讓物品訂價相同的原因和條件了。

不過在 The Business Insider 這篇 CHART OF THE DAY: The iPod And Big Mac Indexes Just Don't Work 裡面,我們看到許多實證數據對不管是 Big Mac 還是 iPod Nano index 都不太支持。特別是這兩個數據之間的 correlation 也不高。

Big Mac 賣的不僅是那個漢堡,也是服務。反過來說,在成本面上面,除了製造漢堡的材料大致上各國之間相同以外,不同地方的房租、水電費、員工薪資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這些都要反應在漢堡價格裡面。再加上他們的替代產品在不同國家是不相同的,這些都會使得 law of one price 不容易成立。拿 Big Mac Index 當作匯率討論的起點是可以的,不過要靠這個做出有效推論並不容易。早先在幾篇談 Dell 的電腦訂價的時候我們也看到在匯率調整之後的價格不一致,在 iPod Nano 上面出現相同的情況也不意外。

不同國家之間對於消費籃子中的物品項目、比重之間多少會有不同,當這些項目分的越細的時候不一致性就越大。這篇文章的結論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