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12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in Taiwan

最近看到許多對於台灣的未來憂心忡忡的新聞,有擔心缺乏高階具有國際觀人才的,有擔心產業的未來不知道在哪裡的。

有人擔心通常就有人提藥方。最近台灣的經濟學家不知道招誰惹誰了,許多藥方都說是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錯,彷彿經濟學家像是戒嚴時期政府說的「三合一敵人」(對於年紀太輕,不知道什麼是三合一敵人的,我簡單說明一下,當年是把中共、(國民)黨外叛亂份子、台獨稱作三合一敵人,現在看起來很好笑吧?),什麼都是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錯。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其實很簡單。對於任何政策以及現象,我們會試圖找尋政策會造成什麼樣的誘因,而目前發生的事情又是因為什麼樣的誘因造成的。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有很多事情交互影響,因果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而且一個政策可能對目標經由不同途徑往相反方向拉扯,最後結果如何並不容易單憑理論推測。

關於經濟學家的一個常見誤解是認為經濟學家總是幫資本家說話,對於弱勢不聞不見,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沒血沒淚沒心肝就對了。這種看法往往來自於經濟學家只分析政策的因果,但是我們把價值判斷留給大家來共同決定。在民主社會裡面,所謂的「大家」有可能是民選政府、有可能是國會或地方議會,當然也有可能是公民投票。在前面一篇裡面我引了一段 John Cochrane 的話,他說明失業救濟對於解決失業和增加產出都有負面影響(這是沒血沒淚的經濟分析),但是現實世界裡我們仍然可能採用這個政策,因為它對於景氣不好時受害最重的人有幫助(這不是經濟分析,是政策判斷)。經濟學家對於政策判斷好壞多少也會有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也是公民,也跟大家一樣對於事情會有自己的意見。不過在提出經濟分析之後,剩下來談主觀判斷時我們也跟一般鄉民的地位一樣了,投票的時候一個人也只有一票,充其量我們只是背景知識和資訊比較充足的鄉民而已。


回到台灣的情況。最近有許多人點出了許多的問題,也有很多人開了不少的藥單。我自己的看法是:我們必須讓市場提供足夠的誘因。雖然從國會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後,台灣在形式上是個民主國家,但是在經濟上還留有很多裙帶資本主義 (crony capitalism) 所帶來的負面誘因。前一陣子林益世的案子以我來看最糟的部份還不是政客貪污,是那些國營事業運作的潛規則。跟中鋼爭取合約所需要的不是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有效率,而是比其他競爭對手關係更好。今天就算林或其他的政客一毛錢都不拿,只要得標的廠商需要的是認識最大尾的政客,這樣的情況跟政客拿錢辦事相比一點也不會比較好。我們的資源並沒有投注在如何提升生產力、如何讓技術進步,這樣子遲早會被時代淘汰。

裙帶資本主義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讓風險和報酬的連結斷裂。如果可以低風險獲得高報酬,資金會往哪裡移動?高風險的投資往往包含了研發和創新,這是他們風險高的緣故,但是潛在的獲利也高。Facebook 現在股價已經腰斬,也許不是個好例子,但是如果不考慮在接近上市時高價買進被套牢,從原始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還是獲利甚豐。當年這是個高風險的投資,很有可能血本無歸,但是它撐過來了。風險出現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看看 Myspace,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東西?再舉另外一個例子,Google 現在仍然風光,但我們可以轉頭看看 Yahoo。如果在關鍵時刻, Myspace 和 Yahoo 做了正確的抉擇,今天我們可能用的就不是 Facebook 或 Google,這兩家公司甚至可能早就破產倒閉了。這種例子還可以排出一長串來,這就是潛在的風險。

當投資人可以靠「關係」來獲取低風險下的高報酬,那些原來要承擔高風險但是可以有高報酬的公司或產業的資金成本就會上升,甚至有可能找不到人來投資,造成資源錯誤的配置。

裙帶資本主義通常需要政府管制的幫助。政府可以使用特許制度幫助廠商擊退潛在的競爭對手,甚至在賺錢的時候有獎勵投資的稅務減免,賠錢的時候還可以要政府出錢來救援。這些現象現在在台灣屢見不鮮,而且已經逐漸蔓延到所有的產業而不僅限於特許行業了。只要公司夠大,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就有可能得到政府的幫助。投資人也不是傻子,這種賺錢我來賺,賠錢大家賠的事業當然是投資的好標的。相對的,那些不需要靠關係的公司和產業在募集資金上就會比較吃虧,必須負擔更高的資金成本。

當資源配置的扭曲嚴重到了現在這樣的情況,提出財政或貨幣政策並不能夠提供足夠的誘因讓資源做有效的配置,經濟成長和所得分配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這些都是很基本的經濟學,不需要博士學位,我想一般大學生也可以理解。有很多社會現象在這個架構之下也可以看出問題的端倪來。台灣明明大學普及程度較廿年前天差地遠,師資、設備比起當年也有進步,人力資源一定有提升,但是為什麼年輕人的薪水並沒有比較好?我想問題不是在有沒有人才,是缺乏需要使用人才的工作。缺乏創新的經濟體,就不會需要第一流的人才。沒有需要第一流人才的工作,怎麼會有高薪的工作機會出來?

我並不認為台灣的經濟光是靠打破裙帶資本主義就會起飛,不過我們在人力資本和一般資本的累積上都有不錯的成果,向上提升的機會應該是有的。一個經濟體的表現是這個經濟體的制度和成員的能力所決定,我仍然對台灣人有信心。所謂的人才是一個事後的觀點,其實往往只是把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放在正確的地方。當我們沒有正確的地方,缺乏好的時機,有什麼樣的人也不會看起來像是人才的。

講到這裡讓我想起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裡面談到同盟的楊威利元帥和最後一任國家元首列貝羅之間的比較。田中說如果在和平年代,列貝羅可能是有為的政客,而楊威利只是個籍籍無名的歷史學者,還會在學校辦家長會時被抱怨這老師常常叫學生自習而不上課。但是在戰時,楊威利成了戰功彪炳的元帥,而列貝羅最後評價落到只是個二流政客。到底誰是人才?人才要如何培養?這部小說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不少事情了。

17 comments:

suntex01 said...

我是覺得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基層公務人員的態度.
常遇到的是,便己的時候就依法行政.不便己的時候就擴大解釋,減少麻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一份公文躺在財政部兩個月,還在等回覆.這種效率才是台灣最大的問題.其它一堆什麼國際觀都其次啦.就算再有什麼國際觀,創新,遇到這種效率都會被抹殺掉.

CCLu said...

這也是錯誤的誘因導致資源配置不當。我們的經濟表現不佳,但是公務體系因為擁有最佳的保護,使得他們沒有誘因提供良好的服務。

另外一個負面的效果是優秀人才會因此往公務部門集中,不過我不會太擔心這個。只要私部門的機會出現,他們會收集到最好的人才的。當然,要用更好的報酬。

Tsechien Hsu said...

也許應該更深入的問這些缺乏誘因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為何社會的制度鼓勵大家苦幹實幹,迷信大量資本及勞力的投入,但輕視發明創新承擔風險的勇氣。為什麼制度會鼓勵大家走裙帶關係,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通關節上。為什麼認真老實的人不會得到應有的報酬,貪污腐敗的官員就算被抓到也不會有問題?為什麼制度無法正確的反映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我們知道在大部份的情況下,市場經濟能傳達導致有效率的誘因。但制度是人為的,為何市場經濟的制度無法在它適用的場域中被採納,而是其他沒有效率的制度橫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才會也許這才是問題的最終解答。

CCLu said...

Tsechien,

問題其實都指向大家知道的對象。

不過我還想再加入我們的文官體系,考試制度所建立起來的這個體系其實並沒有五權憲法裡面所說得那麼好,倒是無效率、提供反誘因 (有功無賞,打破要賠)、保護自己的集團利益 (agency problem),這些經濟學家不喜歡看到的通通有。

也許應該要讓政府真的破產一次,才能夠進行大掃除。

suntex01 said...

我是覺得人材往政府部門集中的問題倒還好.
相信假如台灣私人企業給的待遇是具競爭力的話,好的人材還是會寧願待在私人企業.畢竟公家機關的待遇跟機會是相對的比較沒有彈性.

如美國來說,專業的公部門往往只是個職場跳板.畢竟私人企業的待遇通常比公家機關好也較有彈性,也不會動不動就成了政治目標.

不過,台灣很大的問題,我是覺得反而是在於這些愛動不動就出來發表意見的大老闆身上.目光狹隘,故步自封是這群人的共通點.

Ben said...

This is an excellent post, CC. I wish I could add something meaningful or thoughtful to the exchanges. But I can't.

The unfortunate fact remains, as you suggested, tha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ill happen until after a major crisis, especially in a democracy.

Taiwan needs more people like you who are willing to point out and tackle the difficult and unpopular issues. My hat off to you.

CCLu said...

To Ben,

Thanks for your kind words. I think you can recall that we've touched this same issue in our conversation 10 days ago. You did have your input.

What worries me is that Fed is moving toward the wrong direction. That could have an impact to the whole world. John Cochrane has a WSJ op-ed recently:

http://faculty.chicagobooth.edu/john.cochrane/research/papers/Fed_WSJ.pdf

Ron Paul once scared the shit out of me with his ideas about the Fed. Given what Bernanke is doing, I'll take Ron Paul any day of the week if these two are the only choices I have.

Max.L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Ben said...

After reading your post, I realized what I said the other day were quite superficial. I am an outsider and don't have any skin in the game, and it is easy for people like us to criticize without providing any workable solution.

I used to share the same view of Ron Paul as you do, but my view has changed over time since 2008. I agree with Cochrane that the Fed has gotten too big, too powerful, and too invasive. It is often said that Ben Bernake is the most powerful man in America without accountability to the people, and there is certain amount of truth to that perception.

There is a motto among investors that you "don't fight the Fed." And this line of thinking has permeated throughout the market since the summer of 2010. I believe it will be this sort of complacency that will mark the beginning of our next bear market. If the Fed continues down its current policy path, investors will wake up one day and realize that the Fed has run out of bullets, which may very well be the end of the Fed as we know it today.

Time will tell.

seventeen said...

整體來說我們的社會氛圍還是偏向追求安全與穩定的職業生涯,不少人認為這是目前很多human capital流向public sector的原因之一,我個人也同意這種看法。

即使真的有一天我們能夠打破裙帶資本主義,讓市場去提供足夠的誘因將人才導向private sector,在這樣相對不允許;甚至會懲罰失敗的社會氛圍下,很懷疑我們能夠有足夠的誘因吸引人才去創立high tech或biotech這類高風險高報酬的公司,為這個國家創造更多也更好工作機會。

The Economist之前有篇文章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59618)
在討論歐洲國家面臨startup不足的問題時,也有相關的討論。如果沒有足夠的創業家創立新形態的事業體,又怎麼能夠推動產業的轉型?

kiyoshi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kiyoshi said...

有句名言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不過在台灣,這些都歸政府。

施明德也說過,每個人心中仍有個小警總。過去的威權統治,留給台灣的不是只有白色恐怖或裙帶資本主義而已。或許是洗腦教育太過成功,多數人心中仍堅定的相信政府是可以全能而偉大的,只是被無能的人所霸佔而已。

也因此,台灣的多數抗爭比較像傳統的攔轎申冤而不是起身對抗,大家在潛意識裏期待為政者能主持公道而不是押者主事者簽字劃押。

也因此,面對困頓的經濟及高築的債務也只是期待政府能解決問題而從不思考問題的根本就政府自己。

只有多數人認清政府不是全能、甚至多數時候是失能且無能的現實時,台灣的困境才能有效的從根本被解決。

woodgate said...

當初那麼多人說中國就像當初的台灣
大概背後的潛台詞
大概就是"裙帶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在中國是很好用的
只要把台灣那一套變本加厲的玩下去 大概就能發大財了

CCLu said...

我自己的大學同學除了待在大學教書的人以外,沒有人去公務部門。早年有個去了電信局(中華電信民營化之前的),後來也早早脫離公務員生涯去民間企業了。

同學會的時候聽他們說自己換工作的經驗,還真是琳琅滿目,什麼樣的事情都有。這是廿多年前第二類組第一志願的就業情形。

只要有足夠的誘因,『穩定的工作』並不會壓倒一切的。

Jim said...

是人才創造工作和新創產業,還是創新的經濟體需要這些人才?
我是不認同這部分,較認同的是人才創造了市場和工作,像fb,半導體產業,萊特兄弟創造飛機等等。

「哈佛的學生相信,創造一個工作,比去求一個工作好。」
http://i-chentsai.innovaradinc.com/2014/02/countryandyoung.html

Jim said...

從理工科角度,其實是人創造了工作,推進了進步,所以讓產業能夠創新的是人才。
像半導體、FB、飛機等等的演進都是有個頂尖人才的推進。

http://i-chentsai.innovaradinc.com/2014/02/countryandyoung.html
「哈佛的學生相信,創造一個工作,比去求一個工作好。」

CCLu said...

沒有萊特兄弟會不會有飛機?沒有貝爾會不會有電話?

有什麼重要的發明是沒有這個人就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