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4, 2013

This is How and Why the Bubbles are Building Up

WSJ, 3/3/2013, "Student-Loan Securities Stay Hot", By RUTH SIMON, RACHEL LOUISE ENSIGN and AL YOON

這讓我想起金融風暴發生以前的一些言論,例如下面這一篇

Financial Times, 7/9/2007, "Citigroup chief stays bullish on buy-outs", By Michiyo Nakamoto in Tokyo and David Wighton in New York

裡面引到一句 Citigroup 前 CEO Chuck Prince 的名言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 

在前面這篇關於學生貸款的 WSJ 文章裡面說投資人對於由學生貸款所包裝出來的產品顯示出極高的需求。同時也說上星期四 New York Fed 的報告顯示,在去年第四季末的時候約有 31% 的人學貸償還進度至少落後 90 天。再加上美國的失業率降到 7.5% 左右就難有寸進,而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學貸無法償還的情況只有越來越壞。

雖然我們都看到音樂遲早要停止,學生貸款是美國繼次級房貸之後最大的未爆彈已經說了好幾年了,不過不但泡沫逐漸變大,投資人還一直搶進。上次的教訓是當我們最需要流動性 (liquidity) 把手上的資產脫手時,通常就是市場上面東看西找都沒有流動性的時候。Chuck Prince 就是個好教訓。不過投資人的記憶力大概都不到一季,所以旁觀者也只能眼看著泡沫被吹大,然後眼看著泡沫破掉,甚至自制力差一點的還會伸手試著從老虎口裡拔牙,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及早抽手不會被咬到。
 
這個事件裡 Fed 也有一定的責任,他們的低利率讓資金四處找尋利差。我們知道 Fed 的低利率政策是希望投資人願意借錢或投資廠商用來進行投資活動以製造就業及增加產出,不過在失業率仍高,經濟活絡有限的情況下,有很多資金跑去理論上可以迅速撤退的金融市場。這裡說「理論上」的原因是如同上面所說,很多時候大家想要撤退的時候卻找不到買家,市場流動性一夜揮發殆盡。當借款成本低,有些風險的標的就因為可以提供足夠的利差而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這是 risk-return tradeoff 的應用)。這並不是 Fed 想要製造的效果,不過這種副產品總是會發生。 


也難怪歷史會一再的重演了。 

1 comment:

ustarttoknow said...

"不過投資人的記憶力大概都不到一季,所以旁觀者也只能眼看著泡沫被吹大,然後眼看著泡沫破掉,甚至自制力差一點的還會伸手試著從老虎口裡拔牙,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及早抽手不會被咬到。"

我覺得現在我們該擔心的不是泡沫被吹大然後破掉,而該擔心的是這泡沫可能吹不大.

市場其實到處都是錢,(FED想藉由QE3來拉升通膨預期及拉低利率,及日本貶值重新帶來的carry-trade)只是這些錢被引導到了金融市場,且並沒有好好的被運用,而我想這就是老師你提的unintended consequence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