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7, 2013

"Justice" Costs

新頭殼 11/7/2013, "台大敗訴 高等行政法院:兼任助理是勞工" 林朝億/台北報導

對於提高稅率會對就業造成什麼樣影響,現在有個很好的觀察對象。

在台大敗訴之後,國科會以及所有大專院校都會檢討兼任助理的勞健保支出問題了。由於台大還有上訴的機會,今年大概還不會實行,不過在年底申請新的計畫時必須要考慮到相關的支出。我在網路上找到台大計算的一個勞保、健保及勞退金每月個人與單位負擔費用對照表。 以一般常見的碩士級國科會兼任助理拿一個月四個單位八千元試算如下︰

Monday, October 21, 2013

The Darkest Day of a Prestigious University

New York Times, 10/20/2013, "Outspoken Chinese Professor Says He Was Dismissed" By CHRIS BUCKLEY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夏業良老師上星期五被北京大學解聘。在程序上是經過類似台灣的系或院教評會這樣的程序,看起來是大學自治的結果。不過這種話騙三歲小孩也沒人會上當的,這當然是政治結果。

如果跟政治無關,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標準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看投贊成票把他解聘的人裡面有幾個可以在同樣標準下倖存。

跟政府對抗被擊敗並不可恥,但是像這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這樣當政府的白手套來修理自己的老師,應該在該校校史上可以大大記上一筆了。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3

The Ceiling is Falling, Isn't It?

Breaking News: Senate reachees deal to end shutdown, avoid default
10/16/2013 23:51PM


搭配下面不到一個小時以前寫的東西,證明我最好還是不要對未來做預測比較好。XD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More Takes on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之前有些東西一時趕著寫出了錯,現在盡量修正過來。對於這個獎,慢慢的從各方來源有了一些不同想法,我也藉著個機會來整理一下自己的意見。

這三個人都應該得獎,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於 2008 年的金融風暴,這幾年財務經濟學有些避風頭的感覺,今年似乎是要一口氣把這個學門該發的獎項給補上。不過這三個人分享一個獎,除了他們都在財務經濟學門有重大貢獻外,彼此之間的矛盾其實也不少。

Monday, October 14, 2013

Three Financial Economists Won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Eugene Fama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rs Hansen (University of Chicago)
Robert Shiller (Yale University)

這三個人以他們在資產定價 (asset pricing) 上面的貢獻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Wednesday, October 9, 2013

Here Goes Our Movie Industry

蘋果日報 10/9/2013 "龍應台:電影票價擬加課5%電影扶植稅" 記者陳威廷/台北報導

如果法案過關,這會是政府失靈的新例子。

Monday, September 9, 2013

This Is What Got Me Started This Blog

WSJ, September 2008: Black September

Wall Street Journal 把 2008 年 9 月的報紙作成互動式連結,轉眼間寫這個 blog 也快五年了。

五年下來最大的心得是︰人類之所以無法從歷史得到教訓的原因是大家看不懂歷史到底教給我們什麼事情。有些人只是解讀錯誤,有些人是故意閉上眼睛。

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哪一種比較糟。

Thursday, August 29, 2013

Sympton or Diagnosis? Housing "Bubble" and Low Interest Rate

最近終於把 Glenn Hubbard 和 Tim Kane 的 Balance 這本書看完。我在唸博士班的時候旁聽過 Hubbard 一學期的 Public Finance,那是在他去 DC 當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的 chair 之前的事情了。這本書稍後再談,我強烈推薦就是了。

提到這本書是要引裡面的一段話:
... there is a question of whether rates have been allowed to remain too low for too long, a potential ingredient in creating bubbles in real estate (in the mid 2000s)  and technology stock market values (in the late 1990s).
台灣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特別在台北市已經高的不像話了。我有時候經過房屋仲介會停下腳步來看看,上面列的房子價格實在讓人感到觸目驚心。我在大學教書,薪水已經算是還過的去的了,如果我沒有在七年以前買房子,現在看起來大概也買不起。對於我正在教的學生來說,他們當然會更辛苦。

Saturday, August 24, 2013

Nasdaq was down for three hours

WSJ, 8/22/2013, "Nasdaq in Fresh Market Failure", By JACOB BUNGE, JENNY STRASBURG and SCOTT PATTERSON

在程式交易盛行的年代,系統出差錯可能造成的傷害遠比暫停交易三個小時要來的大。由於這個事件不太可能改變 NASDAQ 的交易方式,他們只會朝向讓電腦系統更加牢靠這一個方向走,對於念財務的人來講大概影響不大,倒是唸資工的可能多了些工作機會。

不過對於財務研究來說,這則新聞有幾點要注意:

1. 在處理 high frequency data (mostly data from TAQ) 的時候,要注意有沒有這類的事情發生。特別是像昨天這種情形,有可能因為 NYSE 的股票資料正常而忽略掉這一天 NASDAQ 的資料可能不堪使用。舉例來說,雖然 AAPL 在 NASDAQ 上市,但是 NASDAQ 停止交易並不代表 AAPL 停止交易。在仍有交易資料的情況下,這天的市場微結構 (micro-structure) 資料是有問題的。這也許只是在幾千日的資料中間創造一個離群值,影響或許並不大。但是如果研究焦點在極端值 (extreme value) 而這一天剛好是,那就有可能對結果造成可觀的污染。話又說回來,畢竟一天兩天的份量太輕,絕大多數的研究裡這種日子就算沒有被注意到應該也沒有關係。

2. 第二個看這篇文章想到的問題是關於 dark pool 的應用。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這個工具的使用並沒有影響,因為反正有沒有它也都得不到大型法人藉由這個管道下單的資訊。所謂的 dark pool 是交易所外的交易平台,有私人公司成立的,也有證券交易商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參與者的匿名權利,不在下單時揭露資訊,而要等到整個單子都被執行完了才會揭露出來。如果 Warren Buffett 要買或賣大量的某公司股票,市場當然會想早點知道這個資訊,有很多人把他看成神,會想跟著他買進或賣出。如果是在台灣的話,大家會想知道政府基金到底買或賣哪隻股票,以便即時上車或下車。dark pool 的目的是讓大家都看不到這些資訊,直到交易塵埃落定才揭曉。在 Wiki 上這個主題叫做 dark liquidity,更清楚的指出股票的買賣在這個平台上是不透明的。隨著近年來這個工具的使用漸多,將來對於 liquidity 的研究除了受到程式交易的影響外,這個平台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們沒有資料。

Friday, July 19, 2013

Detroit Bankrupts

WSJ, 7/18/2013, "Record Bankruptcy for Detroit", by MATTHEW DOLAN
New York Times, 7/18/2013, "Billions in Debt, Detroit Tumbles Into Insolvency", by MONICA DAVEY and MARY WILLIAMS WALSH

Detroit 的負債超過了 $18bn,他們終於決定自己無法償還債務,向法院提出了 Chap 9 破產保護申請。以他們的負債額度來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地方政府破產。在這之前的記錄是 $4bn,由 Jefferson County, Ala 所保持。Chap 9 是地方政府專用,一般公司是 Chap 7 破產清算和 Chap 11 破產重整,之前 GM 和 Chrysler 這兩家車廠是申請 Chap 11。政府沒可能清算解散,所以當然是重整債務。這個過程如果能在一年之內搞定算是輕鬆的,以這個規模和 Detroit 的經濟情況來說,很有可能要拖個好幾年。

Friday, July 12, 2013

Glass-Steagall Act in the 21st Century

Business Insider, 7/12/2013, "Elizabeth Warren Introducing A Bill That Would Be Wall Street's Worst Nightmare", by Linette Lopez Read

Senators Elizabeth Warren (D-MA), John McCain (R-AZ), Maria Cantwell (D-WA), 和 Angus King (I-ME) 打算讓 Glass-Steagall Act (Banking Act of 1933) 起死回生。這個法案在 1933 年通過,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開。JP Morgan 當時放棄了投資銀行業務 (那年頭主要是股票投資),他們的兩個合夥人  Henry S. Morgan (JP Morgan 的創辦人 J. Pierpont Morgan 的孫子) 以及 Harold Stanley 在 1935 成立了 Morgan Stanley,這是中文世界俗稱小摩 (JP Morgan) 和大摩 (Morgan Stanley) 分家的由來。

Thursday, July 11, 2013

Apple Lost the e-book Antitrust Lawsuit

New York Times, 7/10/2013, "Judge Rules Against Apple in E-Books Trial", By BRIAN X. CHEN and JULIE BOSMAN

Apple 跟五家出版商協商聯手把電子書定價模型改變,使得零售價格因而調高,而不再是電子書一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暢銷書都依 Amazon 設定的訂價為 $9.99。在法庭攻防中 Steve Jobs 跟出版商的往來電子郵件也成為重要的證據。法官最後判決 Apple 敗訴,不過處罰還沒有出來。

Friday, July 5, 2013

Trade Negoti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Probably All Just A Moo Point

還記得 ECFA 辯論時正反雙方的說法嗎?台灣的經濟有沒有起飛?沒有。有沒有垮掉?這個比較難論述,因為過去幾年經濟的確也不好,不過倒也不至於像反方所宣稱的那麼慘就是了。執政黨當然也會想告訴大家「如果沒有 ECFA,台灣的經濟會更慘」,不過這種招數不能一用再用,在消費券那時候這招就用過了。執政不能老是出一些沒用的招,然後唬弄大家說沒有這些經濟就會崩潰。沒有消費券台灣的經濟不會更糟,起碼政府還可以少花八百多億;而 ECFA 沒有幫台灣廠商省下多少稅金,因此自然也提升不了多少競爭力。

Monday, June 3, 2013

Internet Blackout in Taiwan



我們繳稅給政府,是要他們保障我們的權利,不是讓他們拿大砲打小鳥,來限縮我們權利的。要保障智慧財產權,政府應該透過司法互助來使境外網站將侵權內容下架,甚至輔助國內受害業者前往國外打官司求償。

限制我們能夠看什麼,這種執法方式無異於掩耳盜鈴。侵權的內容還是在那裡,台灣境外的人還是看得到。難道這些侵權的電影、電視、音樂、小說、漫畫等等內容只有在台灣境內的人才會看?

智財局到了今天才說放棄用行政權封網,但是只要他們還有這個封網的念頭,這個政府就還是沒有放棄想要管我們的腦袋。

再次引用 Ronald Reagan 的名言
"In this curr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Monday, May 27, 2013

Round 1, Fight!

WSJ, 5/26/2013, "Krugman Accused of 'Uncivil Behavior'", By Brenda Cronin

事情是起自 Reinhart and Rogoff (2010) AER 文章發生計算錯誤開始,連結是我上個月針對這件事情的介紹與討論。在那之後反對歐陸國家施行撙節措施的陣營以此為材料加大了不少力道,我猜這是 Reinhart 和 Rogoff 忍無可忍的原因。

他們的確是犯了個不小的錯誤,最近也的確被大家拿來當成開玩笑的話題,不過對於他們的學術成就在經濟學家的社群裡大家還是持著正面的態度。在政策見解上,我們雖然不再有證據支持在某一個負債的 threshold 之上經濟成長會掉下懸崖,但是負債對 GDP 的比例跟經濟成長成反比仍然是得到實證數據支持的 (Hamilton 對此有一些保留,的確這種算法也稍微馬虎了一些)。Krugman 這類卯起來花錢不管錢從哪裡來的建議,無論如何是沒有數據支持的。

我個人只是想看熱鬧而已。希望這不是一個回合就打完,最好打個十回合以上,雙方都有兩次 TKO 才精彩啊。更有可能像是 WWE,等一下還有其他人進來參戰,那就更過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