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5, 2010

Go Daddy Follows Google to Walk Out of China

WSJ Blogs 3/24/2010 "What Does It Cost Go Daddy To Leave China?" By Geoffrey A. Fowler

關鍵句:"...China still accounts for less than 1% of Go Daddy’s revenue."

WSJ 3/24/2010 "Go Daddy Draws Line in China" By GEOFFREY A. FOWLER And LORETTA CHAO

我對於 Go Daddy 的印象其實只有他們在 Super Bowl 的廣告,對於他們實際業務僅知他們是非常重要的 domain name 提供者,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的了解。Go Daddy.com 的決定以及 Google 退出中國並非獨立事件,接下來在 IT 產業還會有類似事件發生。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我們的隱私權所受到的保障越來越少,也因此像 Google 和 Go Daddy 這些服務提供者對於用戶的隱私保護也就越形重要。自己耍白癡把 SSN、信用卡號碼這類東西放上網路是一回事,個人資料從服務提供者外洩是另外一回事情。當中國或任何國家的政府跟這樣的價值觀衝突時,這些公司就必須取捨。Google 在中國的營收大概佔他們全球營收的百分之一上下,有沒有利潤還不知道 (我猜可能沒有)。對於 Google 退出中國一事,據說 Sergey Brin 和 Chief Executive Eric Schimdt 最初意見並不相同 (WSJ 3/24/2010 "Brin Drove Google to Pull Back in China")。要如何說服公司實際負責營運並且面對股東的人?當然要從退出中國對營收影響有限,但是對於公司的信譽以及這些信譽對於未來在 cloud computing 營運有幫助著手。

WSJ 3/25/2010 "On Rio Tinto and Google in China" By ANDREW PEAPLE

Peaple 這篇文章就很清楚的比對了 Rio Tinto 和 Google 的處境,以及為何一留一走來分析這兩種不同決策。不談道德或其他較為主觀的東西,純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兩家公司的做法都是對的。Rio Tinto 可能無法承受離開中國的打擊;但是 Google 的損失有限,而且他們在這個事件上換來的商譽可能對未來有加分作用。

Go Daddy 的情況也是類似,不過雖然直接使用 Go Daddy 的中國客戶遠少於使用 Google 的中國人,對於中國經濟的打擊可能甚於 Google。沒有 Google,他們仍然有百度可以使用。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百度是不是會在幾年之後顯露疲態我們不曉得,說不定 Microsoft 的 Bing 可以在這次事件中抓下一些中國的市佔,同時給百度一些刺激。不過無論如何 Microsoft 不是 Google,有全世界第一的網路服務商在背後跟著會逼著百度不能停下腳步,Bing 有沒有這種能力就不曉得了。以目前來說,少了 Google.cn 對中國人來講少的是選擇,少了一些便利性,原來可以做的事情大致上還是可以做。少了 Go Daddy 這一類的服務商則是阻礙了許多年輕中國人創業的機會,讓本來可以靠著網際網路一展身手的年輕人,因為必須要跟官方打交道而喪失了創業的先機。今天因為 Go Daddy 的新聞查了一下他們在中國的情況,看到一篇文章說作者只是要申請一個掏寶客網站,跟官方備案之後過了一個半月才有回文,跟他說他需要 "提供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因此他就轉向 Go Daddy 註冊網域名稱了。商業類的網站當然仍然可以設在國外,但是網路購物這類的東西如果對方不是大廠商,而且網頁註冊地點又在國外,對於消費者來說總是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對於生意的開展不利。更不要提中國的防火牆什麼時候會擋到你的網站完全沒有人可以預測。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會擋的東西外,有時候連想不到的東西都會擋。舉例來說,我在中國的某個論壇上看到一段討論,說早先 imdb 這個電影資料庫曾經被短暫擋了一段時間,因為那時候該網頁首頁放了一部跟西藏有關的電影的資訊。最爆笑的地方在於 imdb 網頁被擋,但是那部電影的官方首頁沒有被擋。據估計大概是檢查人員逛到了 imdb 發現『不良資訊』就把它封了,卻忘了去找那部電影的相關資料。Go Daddy 不再接受 .cn 網域名稱註冊對於中國電子商業發展的影響可能還超過 Google 離開中國,在現在有大批大學以上學歷中國年輕人求職不易的時刻,這是很壞的消息。

這些發展其實顯現出來中國的政府組織形態無法與時俱進,中國這個國家和他們的社會進步的速度超過政府組織改變的速度。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他們的政府扮演的角色介於一般行政組織與企業管理階層之間的地位,在行政上面會讓人感覺效率頗佳,對於過去卅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這個方式的後遺症在於競爭經濟租的效益太高,以致於我們時常看到或是聽到有官員貪污舞弊,或者是企業家因為後台坍了而入獄的新聞。在國家還快速前進的時候,這些因制度造成的不公平還容易讓人民接受,要等到經濟成長趨緩之後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省制度是不是有問題。現在眼看著現行的政治體制和政府組織可能開始扯經濟的後腿了,制度上面的不公平會慢慢顯露出來。

天底下沒有什麼政權是可以千百年永垂不朽的,任何體制都必須隨著時代調整,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這樣的制度也不會例外。我本來以為一胎化政策導致的人口失衡以及城鄉差距凸顯出來的戶籍制度會是促使他們改變的動機,最近看了 Google 和 Go Daddy 的例子發現,也許政治體制和政府組織無法跟上時代這個問題會更早被 IT 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凸顯出來。

ePaper Loses Out the 1st Round

跟許多對電子書有興趣的人一樣,我現在在等 4/3 Apple iPad 正式上市之後才打算做最後決定。電子紙對眼睛來說的確比較不吃力,但是對許多跟我年紀相仿甚或更年輕的人來說,盯著螢幕看一整天早就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了,iPad 的螢幕不至於扣分扣太多。("看一整天" 只是 figure of speech,我當然知道要休息,不會真的一直看下去)

剛剛看到 WSJ 3/24/2010 "Magazines Use the iPad as Their New Barker" 這篇文章,發現電子紙大概在這一回合交鋒要大敗虧輸了。除了畫面更新速度較慢之外,在廣告這一段電子紙完全沒有辦法跟 iPad 競爭。換句話說,報紙和雜誌這些依賴廣告很重的媒體,很容易會倒向 Apple 這一邊。少部份可以靠收費維持營運的媒體,如 WSJ 等,他們也不會反對有訂費之外的現金流入。

對於要使用電子書的人來說,應該不太可能同時帶 iPad 和 Kindle 之類的產品在身上,而是兩者擇一。更有甚者,Kindle 的軟體目前可以在 iPhone 和 iPod Touch 上面使用,預計也可以在 iPad 上面閱讀 Amazon 提供的書籍。反過來說,Kindle 卻沒有辦法閱讀所有 Apple 獨家提供的東西。除非 Kindle 的價格大幅滑落,我對目前這一代電子紙的前景並不看好。電子紙的確提供了跟傳統電腦螢幕完全不同的想像,未來對於出版業甚至電腦產業也會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很多時候在某些特定面向較優的產品如果在商業模型上落後,仍然是會大敗虧輸的。恐怕電子紙會落入這一個窠臼裡面。

電子書這個產業會持續存在,雖然暫時看不出他們有取代實體書的可能,但是會有相當不錯的市佔率。我現階段不看好的是電子紙,他們即使在彩色這一邊趕上來 (這是今年就會發生的事情),仍然在畫面更新速率上落後,以致於他們的商業模型將較難以與 IPad 競爭。除非 Amazon 要跟 Apple 打一場全面的戰爭,把 Kindle 對於所有 Apple 產品的支援取消,目前看起來大概以現階段的產品特性來說會是 iPad 勝出。

Tuesday, March 16, 2010

A Two Month Old John Cochrane Interview

The New Yorker, 1/13/2010, "Interview with John Cochrane"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網友對 Prof. Fama 專訪內容有一些不同意見的留言,才發現我漏掉了 Cochrane 這一篇同樣在 The New Yorker 上面的相關議題專訪。

在 2008-09 之後,我仍然相信 EMH。在實證上面要檢驗這個觀念並不容易,甚至我們的數據常常會推翻這個假設,但這並不完全是 EMH 本身的問題,有一部份是我們在其他相關模型的假設跟現實世界差距太大的結果。舉例來說,CAPM 是我們在檢驗 EMH 時常用到的模型,但是任何一個財務甚或經濟學博士班一年級學生都知道 CAPM 依靠多少假設而這些假設跟現實世界是有出入的,更不用提在實證數據收集過程中又會有多少問題。討論某些假設放寬之後會如何影響結論的文章也已經有不少了,但是我們無法同時放寬所有的假設,那樣的模型會太過複雜而不再是『模型』。

Cochrane 這篇專訪不用實證分析和數學 (這兩項是他拿手的工具),而從基本的邏輯來討論。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得出來他的論證是有意義的,EMH 並沒有真正失敗。

這讓我想起去年暑假我跟幾個同事在晚餐上的討論,我跟他們說 "I still believe in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I just don't dare to say it out loud right no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