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9, 2013

Here Goes Our Movie Industry

蘋果日報 10/9/2013 "龍應台:電影票價擬加課5%電影扶植稅" 記者陳威廷/台北報導

如果法案過關,這會是政府失靈的新例子。


經濟學原理裡面教過了我們需求的價格彈性。票價加 5% 的稅,廠商會如何因應?這得看看消費者對於上漲的電影票買不買單。如果彈性低,也就是價格上漲需求不太變化,那這 5% 就完全由消費者買單。我猜大概是不至於,因此這 5% 應該會由消費者與電影院各自吸收一部份。

院線當然也不會就把自己那份完全認份吃下來,因此片商、導演、演員、工作人員也都要吸收一部份。一堆人分下來之後每個人減少的有限,不過總之是減少了。

消費者、電影院、片商、工作人員到此四輸。

既然叫做電影扶植稅,錢總是會給片商和工作人員作為補助的,他們有可能不輸了吧?

很遺憾的,這個稅帶來的誘因會讓整個產業輸的更慘。

既然叫做補助,那是誰拿錢,用什麼標準拿錢呢?

文化部沒有說清楚到底這個補助要如何進行,想來應該是補助「好」的計畫而不是補助差的,多半也不至於全部有獎。大家都有看電影的經驗,請問在看到故事大綱以及預告片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判斷一部片子是好是壞?更有甚者,大家是不是有從電影院出來之後自己覺得爛片一部卻在影評圈或網路上佳評一片,又或者是自己覺得好久沒看過這麼好的電影,但是全世界似乎只有自己喜歡這部片子?當然不見得每次都這麼離譜,不過要靠少數人決定一部電影好壞不是容易的事情。

沒有補助的制度下,一切由市場決定。這並不代表片子就一定媚俗,有很多片子在得到獎項肯定之餘,雖然不見得是賣座大片,但是收入也通常有一定水準。那些賠的最慘的往往不是藝術價值高的片子,是花下大筆錢請明星、做特效,但是市場不買單的大製作。製作人知道最後要面對市場這一關,出錢的投資人也知道,所以在進行一個計畫的時候會小心謹慎,不會跟自己的荷包開玩笑。

接下來發回補貼了,錢會是誰拿到?新聞報導裡沒有說得很清楚,不過多半是文化部官員和文化部邀請來的專家一起來決定每年是哪一些片子拿到錢。一個製作人要怎麼提出受到喜愛的計畫?當然是抓評審的口味以及培養跟文化部長官的交情。換句話說,從本來的市場機制,這個稅帶來的會是電影產業普遍性的尋租行動 (rent seeking)。運氣好評審口味跟市場接近而且不顧私人交情,這個補助會變成劫貧濟富。運氣不好評審口味跟市場相反,那就會懲罰市場喜歡的片子來補貼一般人不愛看的電影。

有沒有可能洋片所收到的稅能夠讓所有的國片都比以前好?只要有的片子拿不到錢,這就不會發生。假如通通有獎,那也會因為洋片的票價比以前貴而降低消費者意願,導致電影院收入較前為低,沒可能越抽稅收入越高的。電影院賺的錢比以前少,拆帳給片商的時候就會更斤斤計較。長久下來,這個產業會逐漸萎縮而不是因為有個「扶植稅」而壯大,用不了多久拿到的補貼也抵不過流失的觀眾了。

文化部再一次向大家證明他們應該關門大吉。

2 comments:

Islaballena said...

我突然想到豬哥亮在大稻埕的拍片現場跟龍大部長"抱怨"一下大尾鱸鰻沒有拿到補助.....然後龍部長馬上說大稻埕有補助~
我實在很好奇如果列表過去拿過補助金的案子的導演編劇名單,我良心一點,扣掉得獎的.這樣的名單不知道會不會很短,但是都是某些人在拿錢....

Dr. LiLi said...

提供一下補助款去向
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224/2013-1st.pdf
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0/2013_2nd.pdf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69338_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