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0, 2009

Grumblings and Rumblings about Dell and Laptops

今天早上收到 Dell 的折價券,我可以考慮到月底來決定到底要不要使用這兩萬元的折價。剛剛上網看了一下,發現 Dell 雖然沒有把改變規格要加的價碼改變,但是他們已經縮減了不少選擇。原來可以升級換用 7200 rpm 的硬碟或是要或不要指紋識別器,這兩個選項現在消失了。印象中 Wifi card 的選項好像先前也不只兩個,現在也只有 Intel 5100 和 5300 這兩樣。

Dell 應該不至於為了這些電腦開特別的生產線賣給我們這些顧客次級品質的電腦,這樣為他們自己找來的麻煩比省下來的錢還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少做少錯,網頁選擇簡單一點出錯的機率也小一點。這次的事件如果最後發展方向是這樣子,那是很可惜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這種客製化電腦不太流行,明明大家都喜歡加 ram 或是換硬碟之類的。可能的解釋是習慣貨比三家,從第三方買這些設備比較便宜。台灣買這些東西又方便,所以在網路訂購時往往除了 CPU 之外都挑最便宜的,然後自己再從別的地方買 ram 和硬碟,換下來的東西可以轉手網拍賣掉。老實說,我自己也是這樣。我手上的電腦每一台 ram 都加了不少,但是都是我從網路上挑了牌子之後選最便宜的廠商。而且幾乎我所有電腦裡的硬碟都跟電腦出廠時配的都已經不同了,不管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都一樣。

不過偶爾在原廠的配備客製過程中會看到一些不錯的升級方案。譬如說這次的 Dell E4300,從 2GB ram 升到 4GB ram 只要 NT$1,152,創見網頁上 2GB 和 1GB DDR3 1066 ram 的價差是 NT630,換掉兩隻的價格還超過 Dell 的升級方案。Dell USA 同樣的升級要加 $110,換成台幣是 NT$3,628,若是再加上稅都快 NT$4,000 了。選項多我們不一定要選,但是變少了之後要選也沒得選了,孰優孰劣非常清楚(這裡可以用上 revealed preference 的觀念)。

上一篇比較了一下 Dell 在不同國家的定價差異甚大,law of one price 在這裡沒有用武之地。根據 Dell 官方的說法他們的解釋只是不同國家成本不同,導致售價有差異。這個談法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定價並不是這樣決定的。任何廠商決定定價要看消費者需求、看市場上的競爭者,以及自己的成本,前兩者的影響力往往還更大一些。

Dell 的商業模型我並不完全了解,不過以他們這次的經營模式來看,不要說台灣區對於定價的權限可能非常有限,整個亞太區似乎也受到總公司的管制。這一類的跨國籍企業除母國以外皆為股票不公開發行,由母公司百分之百掌控的子公司經營。母公司如何授權及如何評估子公司的經理人績效是運作的關鍵。面對台灣這樣的市場,Dell 大概只能努力爭取政府、學校和公司的單子,個人消費者大概別指望太多。我個人猜測由於台灣長期以來電子業佔國內產業的份額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所以一般消費者對於『電腦』這個商品的知識和了解超過其他國家的平均值。要在這樣的市場上面競爭,必須要在經營策略上有很大的彈性,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這剛好是 Dell 所沒有的。舉例來說,如果我來賣 Dell 的產品,主力一定要放在 Alienware 上面,而且一定要強調這玩意兒打魔獸做學校報告兩相宜啊。我知道這家廠商很久了,不過由於自己已經大概十幾年左右沒有玩電腦遊戲 (Diamond Mind Baseball 應該不算遊戲吧?就算是算我也很少玩),所以連他們在 2006 年被 Dell 收購了都等到去年才知道。台灣 Dell 如果要做一般消費者的生意,Inspiron 和 Studio 系列不會有搞頭的,他們應該要大做特做 Alienware 才對。不過人力不足,價格和宣傳策略僵化,使得他們在消費電腦這一塊領域不容易打出一片空間來。這次惹火了這麼多的鄉民,大概他們乖乖縮回去做企業的生意比較適合。

Dell 的價格是怎麼訂出來的? 通常是比對競爭對手價格之後所下的決定。就以 E4300 來說,它的競爭對手可能是 Lenovo X301、Sony VAIO Z series、HP EliteBook 2530p 這些。當然這些電腦的規格從 CPU 這一點開始就多少有出入,同時 Thinkpad 的鍵盤和 track point 總是特殊賣點,Sony 的外型也向來特別吸引人,價格不能拿來直接比較。不過這些大致上都是 12 或 13 吋螢幕、ultralight 的商業型機種,算是在同一個市場上面競爭。Dell 的定價只要跟競爭對手相比有競爭能力就可以,他們沒有必要把價格壓到接近成本來爭取市佔率。完全競爭市場下 total revenue 等於 total cost 只是教科書上面的模型,在分析廠商行為時有幫助。不過把那些東西套用在現實世界時若把 profit = 0 看得太認真就沒有意義了。不是說經濟模型沒有用,教科書上的簡單模型對於廠商進入、退出市場的動機的分析、長期價格的變化趨勢等等都可以提供不錯的分析角度,只是有些東西不能夠不顧現實世界的差異就把所有的東西都完全依據字面上的意義照單全收。光是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我們就不太容易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

上一篇提到澳洲的 Dell 電腦特貴,我們簡單看一下其他廠牌。以 Lenovo 的 X301 來說,台灣賣 NT69,900 的規格在澳洲大折價後賣 AU$4,070.61 (折價前是 AU$ 5170.61),換成台幣為 NT$104,930 (未折價的話是 NT$133,230)。Dell Australia 沒有調整價格,跟上一篇查詢的相同,不過我記得他們幾天前似乎沒有送 MS Office 的,現在相同的價格下 MS Office 免費贈送。

Dell 在台灣的價格比起世界其他國家來說不算特別貴,除非『世界其他國家』只包含中國和香港。原因未必是成本的關係,因為 Dell 的產銷過程高度分工,不管在台灣、日本或澳洲,買了機器以後都是靠空運進來,澳洲離哪裡都遠一些,運輸成本一定比較高,但是也不至於高那麼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訂了這個價錢之後有人買。香港的 Lenovo X301 沒有辦法在網頁上選客製換成 120 GB 硬碟,他們跟台灣價格為 NT$109,000 規格相同的機器 (使用 128GB SSD 硬碟) 換算之後是 NT$80,731,也硬生生便宜個兩萬元左右。台灣賣六萬元的機器在香港賣四萬五千元台幣,看起來也算合理。真正要問的問題不是 Dell 為什麼在台灣賣的比香港貴,問題是為什麼台灣電腦賣的比香港貴。

很抱歉,我還真的沒有答案。稅當然是一部份的原因,不過似乎不足以支撐那麼大的差距。扣掉營業稅之後我們的電腦售價還是比香港高一截。電腦進口還要考慮關稅嗎?我對關稅部份沒有研究,這是個可能的方向,不過不敢確定。

如果要談在不同國家沒有差別取價的『良心事業』,大概只有 Apple 了。經過匯率轉換之後,Apple 在香港的售價跟在台灣幾乎是一樣的。拿同樣規格的 MacBook Pro 15 in,2.66GHz CPU, 4GB Ram, 320 GB SATA 5400 rpm HD, 3 year Apple Care 來比較,在考慮稅後含運費的價格是

台灣 NT$81,199
香港 NT$76,623 (HK$17,998)
日本 NT$93,632 (262,900 Yen)
澳洲 NT$92,295 (AU$3,778)
美國 NT$82,898 ($2,512.36, NJ Tax)
韓國 NT$81,474 (3,154,000 Won)
法國 NT$98,986 (Euro 2,148)
德國 NT$98,986 (Euro 2,148)
加拿大 NT$76,637 (CA$2,698)
英國 NT$95,109 (GBP 1,772)
新加坡 NT$88,509 (S$3,917)

由於我使用的匯率是這篇文章寫作時的匯率,而此數據波動性不小,比價格調整的速度要快的多,所以許多價格換算台幣之後的差距其實幾乎不存在。Apple 電腦的規格選擇有限,全世界的網站幾乎從設計到選項都是一樣的。唯一的例外是中國,上面我也沒有列出價格來。我本來是想拿我想買的那一款 MacBook Pro 13 吋來作例子,上了中國的網站才發現他們不但沒有 iPhone,連新的 MacBook Pro 13" 也還沒有上線,因此無法比較。在中國買 Apple 電腦似乎要打電話,不能從網頁上直接訂,所以我沒有辦法確定他們的價格是否加上了三年的 Apple Care。如果跟其他國家一樣網頁價格不含 Apple Care 的話,中國的 MacBook Pro 15" 2.66 GHz 是 RMB 20,898,換成台幣為 NT$100,960,無論如何已經獨步全球了。上面其他國家 Apple Care 的價格大約是最後售價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左右,台灣的 Apple Care 相較之下比其他國家便宜一些。就以台灣水準來算,中國的價格大概還要再加上三千多人民幣,可以讓最後價格衝到新台幣十一萬五千元以上。

Apple 電腦果然自成一格,連定價都跟其他廠牌電腦使用完全不同的規則。

【後記1:Dell 的網站真的沒救了。在 CPU 那邊他們現在多了一個升級 SP9600 選擇藍色外殼只增加 NT$2520,跟換紅色外殼但是 CPU 不變所增加的金額一樣。這個雖然看起來是 typo,不過有好幾個國家 CPU 升級並不加價,所以他們應該可以履行。問題在於這款電腦的外殼、LCD 和 DVD 三個選項顏色必須一致,現在在 LCD 那邊卻沒有藍色的選項,使得 CPU 升級變得看得見吃不到。我現在對 Dell 的評價已經比十年前高很多了,那時候我寧願自己在美國組電腦也不買他們的機器。在台灣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7/10/2009 4:55 PM】

【後記2:上面後記寫完不到半個小時,Dell 又修改網頁了,不過這次把紅色選項拿掉後,還是沒有辦法選擇藍色外框的 LCD。他們負責網頁的部門連基本邏輯能力都沒有了。不過硬碟的選項回來了。7/10/2009 5:26 PM】

【後記3:嚇死人,Dell 有人看到我在抱怨嗎?現在紅色、藍色選項都沒有了,不一致的問題倒是暫時消失,可是我們的選擇也都沒有了。7/10/2009 5:34 PM】

5 comments:

Unknown said...

其實大約是在 198x 年代尾或 9x 年代初時,Apple 在台灣仍被當作是有錢人才用的電腦。台灣的 Mac 使用者俱樂部曾查了世界各地的一些 Mac 售價後和 Apple Taiwan 抗議,口號是「台灣蘋果世界貴」。

記得當時本地的 Mac 雜誌態度是挺冷淡的,例如有篇文章是冷嘲熱諷地說,價格本就是由「市場」決定,全世界沒聽說使用者想用「外力」改變價格,等等。

那是十多年前了。後來環境改變,也不知道 Apple 是做了什麼樣的組織更動,現在似乎是又不同了。

路人癸 said...

「上面其他國家 Apple Care 的價格大約是最後售價的六倍到七倍左右」
以上句子有筆誤嗎? 看起來怪怪的..

CCLu said...

謝謝,分子分母倒過來了。

yourong said...

apple的产品,其实中国不是最贵的, 反而可能是出了香港外最便宜的, 如果你去淘宝(taobao.com)上看看价格就知道(基本都是来自香港的"水货"). 淘宝这个线上B2B制造的consumer surplus 我认为比ebay多多了

Unknown said...

1. taobao.com 不是原廠,不能夠這樣比。我們可以在 taobao.com 任意要求原廠支援的規格,然後都拿的到嗎?taobao.com 上面的賣家,都能給我們跟原廠相同的信心嗎?如果貨品不滿意,我們可以任意退貨嗎?原廠之所以同樣東西賣的比較貴,或者說 third party 賣的比較便宜,是因為服務的差距給了原廠一個 premium 或是說給網路賣家 discount。

2. taobao.com 看起來應該是 b2c,不是 b2b 吧?

3. 如果要擴充解釋,那我就要把 Dell Outlet 拉進來,然後說全世界沒有地方 Dell 電腦賣的比那更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