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看到政策討論時,才會覺得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不知道為什麼,政府官員似乎都相信 Field of Dreams 裡面的名言:
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
這裡的 he 可以是觀光客、商機或任何願景。我不是在談博奕條款和剛結束的公投,雖然那也符合這個條件。我說的是下面這個:
電子書進軍國際 時機到了
電子書市場要成功,關鍵在於內容以及單機銷售量。目前 Amazon.com 和 Barnes & Noble 還在內容這一環競爭,現階段看起來是 Amazon.com 佔上風。沒有內容支撐的電子書硬體,根本連玩具都說不上。現在的電子紙 (epaper) 設計還真的連最簡單的電腦遊戲也不能玩,我想那種畫面 refresh 的速度也沒有人會想玩就是了。台灣不管硬體拼到什麼地步,最後還是得替 Amazon.com 或 Barnes & Noble 這些制定規格的廠商做代工。當然這裡有錢賺,沒有人說代工是錯誤的,但是要把電子書的夢吹的像是電子產業的救世主就太離譜了。如果牛皮吹的太大,當心吹出另外一個 DRAM 產業出來。
華人市場根本沒有什麼好指望的。這樣說吧,大家平均一年買幾本書?雜誌目前使用彩色圖片太廣泛,現階段電子紙還不適合。如果把電子書做成像是 netbook 的平板電腦版,那又跟現在討論的電子書大不相同了。現在所謂的電子書(或者說 eink 技術) 的特色是低耗能,電子墨水可以『停留』在頁面上很長一段時間而不需要太多能源。頁面不會像一般電腦螢幕那麼亮,長時間閱讀跟看紙張類似,眼睛比較不吃力。反過來說,這個技術使得頁面更新速度較一般電腦來的慢,並不適合網頁瀏覽或一般電腦操作,現階段也還沒有把彩色整合進去的能力。Apple 稍早傳言要進入這個市場,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他們要採用電子書的相關技術,業界的猜測是他們在往平板電腦或 netbook 的方向走,所以 Amazon.com 應該可以鬆一口氣。以 Amazon.com 的 Kindle 為例,什麼樣的人會買這種產品?一個一年買不到十本書,其中還有幾本是廉價的平裝小說的人,會想要買一台 $299 的 Kindle 或 $489 的 Kindle DX 嗎?
當然不可能啦。這一台機器能用幾年?現在電子書比實體書便宜的有限,拿這筆錢來買書划算的多。我前一陣子有考慮過買 Kindle DX,因為那陣子想在睡前看 Atlas Shrugged,而這本書又重的有點離譜。最後考慮了成本效益還是沒有買。以目前國人購書的習慣,這樣一台電子書機器要便宜到什麼程度才有人買?便宜到了那種價格又有什麼利基?
搞到最後,真的有生意的就是把所有國、中小學教科書電子化,然後以減輕學童負擔為名來賺政府的錢。
15 comments:
科科 已經有民間教科書的廠商 以這樣的規劃來要挖錢了 ...
動作還真快。
在新任教育部長的一綱一本理念之下,教科書的 economic rent 相當高,廠商靠政商關係賺錢的動機會很強。
老實說,我對於現在政府能花多少錢補助這東西還有些懷疑。目前政府赤字那麼高,而這個產品怎麼看也不是必需的。話又說回來,既然是 economic rent,用政府的成本效益來評估未必是對的。看看誰做出來東西,又有什麼樣的政治連結可能比較準。
見解真棒~ 我蠻同意的。
先前公司老闆就在說要弄個「生產文本」的介面,來賺電子書的這個生意。可是我只是打哈哈混過去... 台灣的閱讀習慣是和充滿文字的電子書相悖的。
希望生意人不要把做不下去的生意都拿去賣政府...
我覺得如果只是使用習慣的話,年輕一代是有可能克服這種困難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在電腦上看電子書的經驗,在現在這種電子書上面看書只有比電腦上更輕鬆。
主要的問題應該還是落在價格上面。這東西價格壓得太低沒有利潤,價格太高沒有辦法賣書。台灣的書已經夠便宜了,作成電子版也沒辦法把價格再往下壓多少,不太容易提供誘因。再加上現在人買書、看書的習慣又不是很好,一年買個五六本書、十本書的人不會有買這個機器的動機。量不夠大的話不管做機器或電子書都沒有利基。
說不定做成可以在上課時上網聊天的假課本,可能比較好賣喔
當然是要放漫畫了,烏龍派出所只要薄薄一本,多棒。
沒用過kindle,請問一下這個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讓讀者邊看邊劃線、作筆記之類的嗎???我雖然每年從amazo買書的量算不小(1個月10本以上應該有),但對kindle總是興趣缺缺,因為如果看書不能讓我邊看邊劃線、作筆記,感覺就跟手被綁著看書,怪怪的。
我對這台機器有興趣,注意了一下相關資訊,不過由於覺得不划算還沒有買,所以資訊如果有錯請使用過的人指正。
就我所知,目前的 Kindle DX 可以不用轉檔直接看 pdf 檔,稍舊一點點的 Kindle 要轉成自己的格式才可以看。
如果要畫線的話,都是要在 Kindle 原生格式才能畫。即使支援 pdf 檔的 Kindle DX 也不能直接畫線在 pdf 檔上。
筆記這部份我比較不清楚,應該是跟畫線類似。也就是無法在 pdf 檔上面直接做註記,但是在 Kindle 原生格式上可以。
如何讓 pdf 檔的閱讀更方便應該是接下來電子書改良的方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幾個為人詬病的地方,譬如說書籍和檔案的管理方式不佳,這個應該不難改。技術方面的最大問題是畫面 refresh 太慢,這個應該是下一代的目標。另外解析度目前看一般文字足夠,灰階圖片稍嫌不足,在往報紙、雜誌以及需要精細圖片說明的專業書籍這條路走的過程中,也還有改進空間。
老大:
小弟在咖啡館的留言有點太衝。你這裡說的大致都沒錯,我用的是DX,差不多就是你講的這些。
另外,有關買書的部份,Kindle是直接用無線下載(不用錢,也不用月費),在美國用的是Sprint的3G網路。如果你在台灣買了Kindle,還可以直接從amazon下載書嗎?我還蠻好奇的。
如果amazon在台灣有合作的3G廠商,那就太好了。WSJ就可以看美國版了,買新書也不用等空運了。
呃,我其實不排斥電子書這種東西,也相信它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佔有重要地位。我主要是針對台灣目前一窩蜂的從硬體的角度著手,把它當作是一個金雞母並不贊同。很多人沒有想到成敗不在硬體這端,而是在內容供應那一頭。其實這會有些像是 beta vs. VHS 或是 Blu-Ray vs. HD 一樣,勝負並不決定於硬體的優越性。台灣如果一頭熱栽下去,沒有做好策略聯盟就由硬體廠商悶著頭往前衝,到最後運氣好被人家採用,次好讓人家把技術、專利甚至整個公司買下來,糟糕一點就是抱著一堆專利、技術沒人要,錢白白燒掉。這個產業的技術、規格都還沒有確定,風險非常大。但是一堆人把這玩意兒吹的像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這會害死很多人的。
若是以本土市場來講,以台灣人的閱讀習慣來說,我對電子書在台灣的消費市場其實不看好,不只是硬體廠商,連內容供應都最好跟領先廠商聯盟,才比較保險。
我對 Kindle DX 有興趣的原因之一的確是它的大小看 paper 蠻適合的,不過這種理由只適用在我們這些有大量 paper 或書籍在手上常常需要查詢,但印出來不好管理只好每次看完丟掉的人。我幾年前去過駱教授辦公室一次,他一直到當上教授以後,在 Ann Arbor 念博士班帶回來的資料、paper 都還沒有整理完。看到了他的教訓,我除了用影印機印的東西之外,只要有 pdf 檔備份在電腦裡的文件就全部送回收了。像我們這種人在台灣算小眾,不會是電子書成敗的關鍵。
Kindle DX 在台灣的下載方式據使用過的人說是先在 Amazon 買,然後下載到電腦,再從電腦傳到 Kindle DX 上面。方便程度差了一些,不過比從美國寄過來仍然快的多,也便宜不少。如果在台灣直接買外文書速度會比從 Amazon 買來的快,但是除了上課用的課本或 Harry Potter 這一類的暢銷書外,價格常常看起來是把美金當英鎊來換算匯率的。
其實以 WSJ 為例,台灣有些學校圖書館有免費網路版,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版本來看(文章重疊其實蠻多的,畢竟主力還是美國版)。我通常都是連上網頁看。如果文章比較長而且有意思就印出來,現在看 The Economist 也是這樣。這種作法的好處是字比原始紙本刊物還大,反而還更舒服一些。一本 The Economist 我通常最多挑十篇來看,算來算去用的紙張還是比買整本要少。訂 The Economist 前前後後十幾年了,沒有一本最後被我留下來,還不是全部送回收。算起來目前這樣還比較划算也比較環保。
真抱歉,誤解你的意思。
不過還聽來駱館長的八卦,也很划得來。
電子書規格還沒定一樽,除了Sony的新版聽說有觸控面版外,聽說台灣有不少小廠已經可以接客製化的電子書。我個人是很好奇Rupert Murdoch想自己弄WSJ的電子書,會弄成什麼樣子。台版Murdoch黎智英,在壹週刊上已經說他不看好電子書讀報,所以台灣人可能還要再等等才有蘋果電子書了。
看來老大的電機人本色未改,對gadget還是很愛,也希望常看到你對這些新玩意的見解。
黎智英的報紙和雜誌要有豐富的彩色技術支援才能使用電子書啊。現在彩色據說是出來了,不過我還沒有看到實品,不知道效果到底怎麼樣。
Yes, you saw my inner geek. I think I'm geekier (is this a word?) than most of the EE'er turned economists I know.
從以前開始就一直有的恐懼,說紙本媒體要被淘汰掉了。問題不外乎:體積、更新效率、環保(紙或油墨)等等的。
幾年前我還在報社的時候,還會跟主管說:「這沒在怕的,報紙可以折、便宜、又方便(隨手丟掉)。」
現在電子世界的文本產出比起報紙雜誌快上不曉得幾倍,量多又方便,感覺上,除了「可以摺疊」及「色彩表現」這些問題電子書需要克服以外,剩下的問題應該只能算是消費者的接受層度(影響到市場大小)和美感這種工藝的問題了。
ps, 不過我印象中記得好像軟軟可以捲起來的電子紙的技術也是存在的?
除了台灣人閱讀習慣/閱讀量會影響接受層度外,我想電子書的出現也會讓觸摸和嗅覺的感官發生變化... 因為電子版的閱讀模式,應該會犧牲掉版面設計這部份的美感。況且,「書」本身的工藝氣氛也就沒了:沒有紙張的觸感,連紙的味道也聞不到了... 許多師傅會失業啊~~~ (印刷業的悲歌... 說不定會形成另一種阻力)
版面設計的美感我想不會有什麼影響,要不然現在就不會全世界報業都陷入困境了。幾年前在公視看過一個介紹台灣報業歷史的節目,我現在不記得節目名稱了。裡面就談到台灣報業從鉛字印刷改變為電腦排版的過程中那些熟練的老鉛字工被歷史洪流吞沒的過程。
現在年輕一代的記者還有多少人看過鉛字排版這種東西?
電子書對於產業的影響會有,不過就以報業來講,其實這些變化早就在發生了。早從網際網路發達,報紙放上網頁開始,這個產業就已經註定沒有辦法回頭,只能在新的世界裡找尋自己的立足點。怎麼樣增加網頁廣告的數量和廣告金額,以及怎麼樣增加點擊率,對於報社的未來來講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台灣能夠採取
WSJ 這種收費網頁的生存模式的報紙可能不存在,所以廣告和流量就變成關鍵了。
Kindle 國際版本出現了,使用大多數國家通行的 3G 標準。Amazon 也開始準備提供對台灣的銷售。Amazon 竟能跟這麼多國家談妥 3G 網路使用,等於又提高了門檻,所以或許與 Apple (還沒明朗)的競爭,還有得看。
(插個問題:Apple 相對之下因為已經有了手機販售者的身分, 有辦法用 Amazon 這樣的談法來取得網路使用嗎?)
另一方面,我們閉門家中坐,隔海的競爭就殺了過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