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12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in Taiwan

最近看到許多對於台灣的未來憂心忡忡的新聞,有擔心缺乏高階具有國際觀人才的,有擔心產業的未來不知道在哪裡的。

有人擔心通常就有人提藥方。最近台灣的經濟學家不知道招誰惹誰了,許多藥方都說是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錯,彷彿經濟學家像是戒嚴時期政府說的「三合一敵人」(對於年紀太輕,不知道什麼是三合一敵人的,我簡單說明一下,當年是把中共、(國民)黨外叛亂份子、台獨稱作三合一敵人,現在看起來很好笑吧?),什麼都是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錯。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其實很簡單。對於任何政策以及現象,我們會試圖找尋政策會造成什麼樣的誘因,而目前發生的事情又是因為什麼樣的誘因造成的。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有很多事情交互影響,因果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而且一個政策可能對目標經由不同途徑往相反方向拉扯,最後結果如何並不容易單憑理論推測。

關於經濟學家的一個常見誤解是認為經濟學家總是幫資本家說話,對於弱勢不聞不見,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沒血沒淚沒心肝就對了。這種看法往往來自於經濟學家只分析政策的因果,但是我們把價值判斷留給大家來共同決定。在民主社會裡面,所謂的「大家」有可能是民選政府、有可能是國會或地方議會,當然也有可能是公民投票。在前面一篇裡面我引了一段 John Cochrane 的話,他說明失業救濟對於解決失業和增加產出都有負面影響(這是沒血沒淚的經濟分析),但是現實世界裡我們仍然可能採用這個政策,因為它對於景氣不好時受害最重的人有幫助(這不是經濟分析,是政策判斷)。經濟學家對於政策判斷好壞多少也會有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也是公民,也跟大家一樣對於事情會有自己的意見。不過在提出經濟分析之後,剩下來談主觀判斷時我們也跟一般鄉民的地位一樣了,投票的時候一個人也只有一票,充其量我們只是背景知識和資訊比較充足的鄉民而已。


回到台灣的情況。最近有許多人點出了許多的問題,也有很多人開了不少的藥單。我自己的看法是:我們必須讓市場提供足夠的誘因。雖然從國會全面改選和總統直選後,台灣在形式上是個民主國家,但是在經濟上還留有很多裙帶資本主義 (crony capitalism) 所帶來的負面誘因。前一陣子林益世的案子以我來看最糟的部份還不是政客貪污,是那些國營事業運作的潛規則。跟中鋼爭取合約所需要的不是比其他競爭對手更有效率,而是比其他競爭對手關係更好。今天就算林或其他的政客一毛錢都不拿,只要得標的廠商需要的是認識最大尾的政客,這樣的情況跟政客拿錢辦事相比一點也不會比較好。我們的資源並沒有投注在如何提升生產力、如何讓技術進步,這樣子遲早會被時代淘汰。

裙帶資本主義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讓風險和報酬的連結斷裂。如果可以低風險獲得高報酬,資金會往哪裡移動?高風險的投資往往包含了研發和創新,這是他們風險高的緣故,但是潛在的獲利也高。Facebook 現在股價已經腰斬,也許不是個好例子,但是如果不考慮在接近上市時高價買進被套牢,從原始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還是獲利甚豐。當年這是個高風險的投資,很有可能血本無歸,但是它撐過來了。風險出現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看看 Myspace,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東西?再舉另外一個例子,Google 現在仍然風光,但我們可以轉頭看看 Yahoo。如果在關鍵時刻, Myspace 和 Yahoo 做了正確的抉擇,今天我們可能用的就不是 Facebook 或 Google,這兩家公司甚至可能早就破產倒閉了。這種例子還可以排出一長串來,這就是潛在的風險。

當投資人可以靠「關係」來獲取低風險下的高報酬,那些原來要承擔高風險但是可以有高報酬的公司或產業的資金成本就會上升,甚至有可能找不到人來投資,造成資源錯誤的配置。

裙帶資本主義通常需要政府管制的幫助。政府可以使用特許制度幫助廠商擊退潛在的競爭對手,甚至在賺錢的時候有獎勵投資的稅務減免,賠錢的時候還可以要政府出錢來救援。這些現象現在在台灣屢見不鮮,而且已經逐漸蔓延到所有的產業而不僅限於特許行業了。只要公司夠大,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就有可能得到政府的幫助。投資人也不是傻子,這種賺錢我來賺,賠錢大家賠的事業當然是投資的好標的。相對的,那些不需要靠關係的公司和產業在募集資金上就會比較吃虧,必須負擔更高的資金成本。

當資源配置的扭曲嚴重到了現在這樣的情況,提出財政或貨幣政策並不能夠提供足夠的誘因讓資源做有效的配置,經濟成長和所得分配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這些都是很基本的經濟學,不需要博士學位,我想一般大學生也可以理解。有很多社會現象在這個架構之下也可以看出問題的端倪來。台灣明明大學普及程度較廿年前天差地遠,師資、設備比起當年也有進步,人力資源一定有提升,但是為什麼年輕人的薪水並沒有比較好?我想問題不是在有沒有人才,是缺乏需要使用人才的工作。缺乏創新的經濟體,就不會需要第一流的人才。沒有需要第一流人才的工作,怎麼會有高薪的工作機會出來?

我並不認為台灣的經濟光是靠打破裙帶資本主義就會起飛,不過我們在人力資本和一般資本的累積上都有不錯的成果,向上提升的機會應該是有的。一個經濟體的表現是這個經濟體的制度和成員的能力所決定,我仍然對台灣人有信心。所謂的人才是一個事後的觀點,其實往往只是把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放在正確的地方。當我們沒有正確的地方,缺乏好的時機,有什麼樣的人也不會看起來像是人才的。

講到這裡讓我想起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裡面談到同盟的楊威利元帥和最後一任國家元首列貝羅之間的比較。田中說如果在和平年代,列貝羅可能是有為的政客,而楊威利只是個籍籍無名的歷史學者,還會在學校辦家長會時被抱怨這老師常常叫學生自習而不上課。但是在戰時,楊威利成了戰功彪炳的元帥,而列貝羅最後評價落到只是個二流政客。到底誰是人才?人才要如何培養?這部小說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不少事情了。

Monday, August 27, 2012

Blogs I Read

在這個頁面右邊我加了一個新的項目 "BLOGS I READ",列了四個我放在 iPad 的 Pulse News 上面會每天注意的 blogs。

The Grumpy Economist 是 U Chicago 的 Booth 商學院教授 John Cochrane 的 blog,他也是很紅的財務教科書 Asset Pricing 的作者 (這本書通常是博士班或進階的碩士班課程使用,所以說紅也不會大賣就是了)。他在 New York Times 和 Wall Street Journal 也常發表意見,現在透過 blog 的形式可以更常看到他的看法。Cochrane 最近幾年跟 Paul Krugman 槓上了好幾次,我大概都是支持 Cochrane 的看法。他的立場看他的學校就知道了,主張自由市場、接受效率市場假說,小政府等等芝加哥學派的基本觀念。Blog 有一個好處是這是一個比較不那麼嚴謹的溝通管道,有些東西我們在學術論文甚至報紙專欄文章裡面不可能放的,會在 blog 裡面出現。舉例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時我們可能會有些念頭跟文章的主要論述方向相反,這時我們絕對不會把這些文字放在文章裡面,以免削弱了論述的力道,不過在 blog 裡面就不會這麼嚴格。這其實並沒有違背學術的 integrity,甚至不算是一種 "omission"。以 Cochrane 最近一篇 CBO and Fiscal Cliff 來說,他在裡面提到失業救濟對於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的影響(都有負面的效應,跟 CBO 的推論相反),不過他也談到
Before you go all nuts on how heartless I am, keep the question in mind. I didn't say what's good or bad, I said what raises or lowers GDP and unemployment. The standard analysis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ays, yes, it raises unemployment and lowers GDP, but it provides important insurance for the truly needy and unfortunate. It's something we do out of compassion even though it hurts us.
這樣一段文字是學術論文寫作時不會放進來的,因為經濟學家需要做出的論述是到底失業救濟會不會減少失業、會不會增加經濟成長。至於剩下來的部份,是要由行政和立法單位來決定他們是否要以較高的失業率和較低的經濟成長來換取對景氣衰退中弱勢者的一些照顧。經濟學家有時會被人看成沒血沒淚沒心肝的人種,跟我們的表達習慣多少有些關係。

Greg Mankiw's Blog 是 Harvard 經濟系主任以及暢銷經濟學教科書作者 Greg Mankiw 的 blog,他寫這個 blog 已經寫了很久了,有相當大的影響。Mankiw 是 New Keynesian 經濟學家,曾經在 2003-2005 擔任過 George W. Bush 的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的主席,現在是 Mitt Romney 的經濟議題策士。如果要看 Keynesian 的政策見解,我寧願看 Mankiw 而不是 Paul Krugman 的說法。

Balance 是一個新的 blog,一般我不會這麼早推薦,因為持續寫一個 blog 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為了 Glenn Hubbard 我想可以破一次例。Glenn Hubbard 現在是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的院長,也是 Mankiw 前一任的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的主席。我在念博士班的時候旁聽了 Hubbard 一學期的 public finance,那是在他去 George W. Bush 政府做官之前的事情。當年 George W. Bush 的減稅方案可以說是由他一手主導的,我們這些學生也在事情發生之前聽了他的一些第一手見解。老實說,那時候的我還是半信半疑的,因為我那個時候對於政府存在的意義還不像現在採取這麼負面的看法。由於 Bush 政權在 9/11 之後在中東的戰事耗費大量金錢,所以他們的經濟主張並不能夠真正落實,減稅對於經濟的正面效果被龐大的軍費支出給抵消掉了。在 Barack Obama 執政四年後,我才真正相信並且了解 Glenn Hubbard 當年的看法是對的。目前美國國內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就是年底的 fiscal cliff,想必 Glenn Hubbard 在這個議題上會有話要說。

FinanceProfessor.com 這個 blog 的作者比起前面幾個來名氣小的太多。不過這個 blog 有比較多的財務面向的討論,不管是新聞也好、最近的 working paper 也好,都是在前面幾個 blog 上面比較少看到的。我開始寫這個 blog 多少也受到他的影響,用這樣一個空間記錄一些事件及自己對這些事件的心得,可以作為教學材料使用。在上學期的大學部財務管理課程,我就剛好來得及拿 Facebook 的 IPO 介紹相關的時程以及制度的影響。我不知道學生到底聽進去多少,不過有例子總比沒例子好一點。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Money Market "Reform" Stalled

New York Times, 8/22/2012, "Changes to Money Market Fund Stall" By NATHANIEL POPPER

在  2008 金融風暴裡面,money market fund (或者直接稱作 money fund) 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但是一般人可能並沒有注意到的角色。簡單的說,這是一種從事短期低風險債券投資的基金,基本的規定是投資到期日小於 13 個月的低風險債券,同時整個資產組合裡的債券平均到期日要低於 60 天。一般標的以 Treasury bills 為主,但是不以 Treasury 為限,低風險的公司的 commercial paper 也常常是投資的重要標的。他們為債券市場提供流動性,也為閒置資金找到風險低的獲益機會。

由於 money market fund 的低風險性質,他們的淨資產價值 (NAV) 原則上會維持在 $1.00 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存 $100 進入 money market fund,投資人通常預期再怎麼樣也可以拿回 $100 出來。不過在歷史上這種保證並沒有那麼保險,2008 年之前其實也曾有 money market fund 的淨值低於 $1.00,一般稱作 "breaking the buck"。2008 年 9 月 Lehman Brothers 破產之後,先是 Reserve Primary Fund 這個最老的 money fund 的 NAV 跌到 $0.97,然後市場掀起了一片恐慌。大家都想把自己的資金抽回,而這使得 money funds 陷入了贖回潮。接下來不但手頭上的資產必須以低於 intrinsic value 的市價賣出,同時原先靠 commercial paper 籌集短期資金的公司也因此無法獲得資金融通。GE 就是當時的『受害者』之一,MacDonald 也一時因為短期資金無法融通而陷入必須考慮關閉一些營運並無困境的分店之虞。

SEC 希望推動一些措施讓 2008 年的金融風暴不至於再度發生,在 money market funds 這一頭當然他們也希望有所作為。SEC 的主席 Mary Schapiro 本來希望在下個星期投票通過一些新的管制措施,其中包括要求這些基金維持現金準備(cash reserve, 如同一般商業銀行對存款的做法),或者讓他們的股價得以波動,不再維持固定的 $1 定價以向投資人保證一定能拿回本金。不過由於她在 SEC 的五個委員裡面(包括她自己)只能拿到兩票,所以她把這個投票給取消了。

維持現金準備這個做法會直接的增加投資人的成本,導致獲利下降。如果走這條路,有可能會把 money funds 存在的意義給抹殺,用不了多久它就會萎縮甚至消失。我並不認為這跟一般銀行的存款準備可以相提並論,因為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是借短貸長以將資源做最有效運用。由於銀行這樣做把流動性風險給承包了下來,他們在其中賺取利差也是合理的。為了避免銀行擠兌,所以第一層的緩衝是銀行要有一定的存款準備放在中央銀行,然後第二層的緩衝是類似 FDIC 或台灣的 CDIC 這樣的存款保險。money funds 理論上流動性問題不像銀行那麼大。如前所述,他們平均手上債券到期日是 60 天左右。另外他們的利差也比一般銀行的長短期存貸款利差要來的小,只要設定個不是很高的準備,就有可能讓這個生意萎縮。像這類報酬率低的基金靠的是量,沒有足夠的基金總額,這整個產業都沒有存在意義。

如果沒有考慮好管制的結果,稍有不慎有可能在最糟的時機引發一個新的災難。

我對讓股價可以波動這個做法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這恐怕不能達到管制的效果。SEC 認為固定 $1 的訂價讓投資人有錯誤的安全感,不過在 2008 年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看到投資人事實上會在 "break the buck" 之後退出,也會在那之前因為懷疑 money funds 有可能 "break the buck" 而退出。這裡我們談的並不是一般的小額投資人,而是銀行和投資機構的大型法人組織。擔心他們不知道自己面臨的風險應該是沒有必要的。

這個事件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讓我們看到 SEC 裡面的運作是怎麼樣的。它是獨立機關,不受行政部門操縱,不過會有需要和 Treasury Department 以及另外一個獨立機關 Federal Reserve 合作就是了。這次 Schapiro 之所以沒有拿到關鍵的第三票是因為除了兩個共和黨的代表反對,也有一位民主黨的 Luis A. Aguilar 反對她的新管制方案。五個委員每一票都是有用的,並不是主席說了算。

反觀台灣的金管會......。

Saturday, August 18, 2012

Facebook's Stock Hits New Low as Lockup Ends

WSJ, 8/16/2012, "Facebook Shares Fall to New Lows as Lockup Ends", By MATT JARZEMSKY

Facebook 的 lockup period 開始解禁,部份早期投資人可以開始賣股票。一般來說,在上市六個月之後,幾乎所有的售股管制都將告終。對於現在剛得到賣股權利以及將來才會得到賣股權利的股東,真是經歷了一場紙上富貴,只能空著急而已。在 Facebook 上市第一天股價最高曾經到達 $45,現在已經一半不到。當初大家討論 Facebook 的市值是否會超過 $100 billion,現在剩下 $40.81 billion。

http://www.google.com/finance?chdnp=0&chdd=1&chds=1&chdv=1&chvs=maximized&chdeh=0&chfdeh=0&chdet=1345300411279&chddm=25024&chls=IntervalBasedLine&q=NASDAQ:FB&ntsp=0


這三個月看下來,讓我對效率市場又多了些信心。我對於 Facebook 上市前的過度樂觀報導並沒有信心,可是我那時也以為會有足夠的人對它有過高的信心,可以支撐股價在高檔一段時間。

現實是殘酷的。Morgan Stanley 的 greenshoe option 大概第一天就用完了。NASDAQ 在上市首日雖然有些技術上的問題,後來還導致了一些法律上的糾紛(前一陣子出事的 Knight Capital 就是『受害者』之一),不過現在看來只是小菜一碟。

有些分析把 Facebook 跌破 $20 歸因於有些被 lockup 住的股票進入市場,股東想要換取現金所致。這個部份跟效率市場並無違背,因為有許多人即使在目前 Facebook 的股價已經反應市場價值甚至稍低於市場價值時,他們仍然會願意賣的。這些人可能有太高比例的財富壓在 Facebook 一家公司上面,這時候就算用少許折扣賣掉,在考慮他們也將手上資產風險降低之後仍然值得。

如果沒有意外,我想  Facebook IPO 這個主題就到這裡首批 lockup 的股票解禁劃下句點。

Monday, August 13, 2012

American Counterpart of European Debt Crisis

WSJ, 8/10/2012, "Hard Times Spread for Cities" By KRIS MAHER, BOBBY WHITE and VALERIE BAUERLEIN

WSJ 這篇文章在談美國一些州的下級行政單位 (county, city) 面臨到財務危機以及他們的因應方式,可以拿來跟歐洲的情況做對比。重點是,沒有人說這些郡、市破產,就必須把他們趕出美元區去。債券總是有違約的風險的。前一陣子看 "The House of Morgan",裡面提到在 1840 年代初美國經濟開始進入大衰退的時候,包括 Pennsylvania, Mississippi, Indiana, Arkansas 和 Michigan 這五個州以及 Florida territory (那時還沒有成為一個州) 都曾違約無法償付利息, 這名單還持續延長,後來也包括了 Maryland 在內。我對這段歷史不清楚,不知道最後名單到底有多長,不過就這樣也夠驚人了。那時的英國投資人看到美國人就沒有好臉色,公開和私底下都稱他們為騙子、小偷之類的。相較之下,現在的情況其實還沒有當年那麼糟,沒聽說這些地方的居民被其他地區的美國人羞辱。

重點是,從來沒有人說要把這些州趕出聯邦,不准他們使用美元。至於十幾年後的內戰,跟這些違約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至於盡力避免違約的美國地方政府,他們遭遇的下場包括:

Scranton, PA 暫時把所有市府員工的薪水砍到最低薪資。

Altoona, PA 的犯罪率上升了 11%,因為他們砍掉了 8% 的警力。由於州的規定使得他們無法提高房地產的稅賦,他們已經宣告陷入財務困境 (相當於地方政府的 chapter 11 破產保護) 並得以重整債務。

Princebille, NC 在無法支付供水系統的更新費用後,已將財務交由州政府代管。這個小鎮甚至關閉了 200 個家戶的自來水服務。

El Monte 和 Richmond, CA 打算抽汽水稅。

自從 2008 年以來,已經有四個加州的地方政府申請破產,分別是 Vallejo, Stockton, Mammoth Lakes 和 San Bernardino。他們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政府的主要稅源房地產稅大幅下滑,以致於收入無法支應原先的支出水準。Michael Lewis 在 Boomerang 這本書裡面最後一章提過 Vallejo 的情況, San Bernardino 則是這個月初才申請破產的。

在這些郡、市所遇到的困境中,退休金等年金給付是最主要的問題來源。他們大多有法律限制除非城市宣告陷入財務困境(大約跟公司進入 Chap 11 類似),否則不能夠更動這些年金給付額度。現在形勢比人強,以前靠著法律保障的年金收入,現在慢慢也看起來不是那麼保險了。

看到美國這樣的例子,雖然歐洲幾個國家狀況極糟,我們倒也不忙同情別人,這是他們自己應該要承擔的。同樣的,台灣也有過度慷慨的軍公教人員退休年金制度,如果身在公門中,可不要太天真的以為下半生已經有保障了。殷鑑不遠啊。

Thursday, August 2, 2012

Rogue Program, Not Rogue Trader

New York Times, 8/1/2012, "Wave of Volatile Trading Unsettles Markets", by NATHANIEL POPPER

我對最近幾年的  TAQ 資料越來越沒有信心。不是說他們的資料品質有問題,現在資料蒐集的技術比以前好的多。問題在資料背後代表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反應的是真正的交易員做出的交易,有多少只是程式的反應?現在 high-frequency trading 在美國股市佔的交易量比重很高,而這些交易絕大部分都是由程式操作,不是傳統的 trader-dealer 制度之下的結果。到底傳統的那些 liquidity 衡量方式到底還管不管用?程式交易是否會引入過多的 noise,抑或跟人所做出來的交易代表相同的意義?

當市場發生像今天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今天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New York Times DealBook, 8/2/2012, "Knight Capital Says Trading Glitch Cost It $440 Million" By NATHANIEL POPPER

Knight Capital 這家公司一天賠掉 $440 million,超過他們第二季的收益 $289 million,他們的第二季稅前獲利不過 $5.39 million。從他們過去的 balance sheet 來看 (balance sheet, annual data),這一天賠掉的要兩年多才能賺回來。若以 2012Q2 這種表現,則要將近 20 年。據他們說沒有客戶遭受損失,我們可以等著瞧。他們也是上市公司,今天的股票價格一下子跌了 60%。如果從這個月初開始算起,他們的股票價格從 $10.33 跌到 8/2 收盤的 $2.58,-75%。

WSJ, 8/2/2012, "Loss Swamps Trading Firm" by JENNY STRASBURG And JACOB BUNGE

根據  WSJ 的報導,Knight Capital Group 的交易損失還有幾天才需要認列,他們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在這個週末找到買家把自己賣掉或是找到資金注入。他們第二季結束時手上的現金有 $365 million,跟虧損相比還差了將近 $80 milllion。如果考慮會有客戶抽出資金,他們還得找到更多錢才行。他們的 total assets 超過 $9 billion,如果要進入破產程序,還是會在市場上面引起不小的波動的。

這次事件的原因在 WSJ 這篇文章裡有簡單的交代:

The computer program that caused the glitch was designed to integrate with a new system being installed Wednesday morning by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Knight Chief Executive Thomas Joyce said on Bloomberg television on Thursday.

But an error in the Knight software caused a malfunction. By the time engineers could switch it off, millions of trades had gone through.
 千萬不要小看工程師啊,一個不小心,工程師也可以帶你下地獄的。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Cochrane on Gold Standard

WSJ, 7/27/2012, "Myths and Facts About the Gold Standard" by John Cochrane

Cochrane 上個星期在 WSJ 的文章,他在 blog 上面也放上了這篇文章的內容。非常值得一讀。

我們談金本位的不可行往往直接訴諸完美的金本位無法適用於現代社會,因為如果所有的貨幣都由黃金支持,將無法採用貨幣政策,當面臨通貨緊縮的時候 Fed 無法因應。不過 Cochrane 這篇文章談到事情並不是如此單純,因為從歷史來看即使在金本位的年代也有許多沒有黃金支持的貨幣在市場上面流通,Bank of England (英國的央行) 就做過這樣的事情。

不過 Cochrane 指出另外一點金本位不可行的地方,那就是黃金的價格和其他資產及商品的價格並沒有非常良好的聯繫。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是如此,在金本位的年代其實也一樣。重點不是用什麼當本位,而是貨幣政策是否有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