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 對 Goldman Sachs 提出訴訟,指控他們在 Abacus 這個 CDO 商品銷售過程中欺瞞投資人。這個新聞造成了全世界金融市場大震盪,星期一亞洲股市表現不佳很可能也是因為反應這個消息。
由於 SEC 這邊提出來的證據還不夠清楚,而 Goldman Sachs 這邊的辯護也還沒有搬上台面,要預測輸贏還太早。整個案子的關鍵並不在於 Goldman Sachs 對於房貸市場採放空部位,而是他們幫助 Paulson 的避險基金所創造的 CDO 商品在銷售過程中並未善盡他們的義務,保留了一些投資人所應該得到的資訊。
簡單的說明請見 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 4/16/2010, "SEC Charges Goldman Sachs Over Subprime-Tied Product" by Annie Lowrey.
New York Times 的 Room for Debate 找了一些專家從幾個不同面向來看這個問題,裡面最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下面這一點:SEC 到目前為止沒有提出任何刑事訴訟。其中一位專家 Yves Smith 提到 SEC 這場仗並不好打,因為 CDO 的官司缺乏前例,而 SEC 在過往的類似案件中表現也並不好。
就以這個單一案件來說,Goldman Sachs 的潛在損失還沒有上星期五一天該公司所損失的股票總市值來的大 (該日損失達 $12.4 bn)。不過這並不表示市場過分反應,因為這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在類似的 "fraud" 上面,Goldman Sachs 並不孤獨,在 New York Times 4/16/2010 的 "Goldman's Stacked Bet" (by Tobin Harshaw) 提到 DeutscheBank 也在類似的 CDO 上面採放空部位。當然,如果只是放空那還不足以形成 fraud,這是我在這個字上加雙引號的緣故。但是我們可以猜的到接下來 SEC 會針對類似案件做調查,Goldman Sachs 的案子很可能不是唯一的。
這個案子除非迅速和解 (我的猜測是最後會和解,但是應該不會是今年之內可以了結的),他的短期效應以政治層面為多。WSJ 4/17/2010 "Reformers Profit from Goldman Trade" (by Peter Eavis)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民主黨的銀行管制相關法案會因此在國會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 Obama 政權強推健保法案之後,我自己的看法是他們要再推重大法案並不容易。不過 Goldman Sachs 這個案子給了他們所需的動力,甚至有可能成為期中選舉的議題之一,對民主黨的選情說不定會有止跌回升的效果。
這個案件看來傷害最大的是 Goldman Sachs 的名聲,他們在未來要賣這種特製商品給法人顧客時,將會比過去困難的多。不過他們也不是第一天幹這種事情,吃虧的人也早就可以從 Wall Street 排隊一路排到亞洲去了,我倒不覺得需要替他們擔心。看來看去,這個案子的影響層面最主要還是在金融管制的設計上讓民主黨搶得先手,不只 Goldman Sachs 將來會更加綁手綁腳,所有這個產業的其他投資銀行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3 comments:
CCLu大
高盛的名聲其實很好,尤其是對客戶一般來說很乾淨,可以參看Vanity Fair的這一篇報導http://www.vanityfair.com/business/features/2010/01/goldman-sachs-200101?printable=true
我不覺得這件事對高盛會有大傷害,一是這有可能是個案,二是就連這個個案,客戶也沒有跳出來罵,他們有很多穩住客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些交易只能找高盛做,只有高盛可以信賴,這個牌子不容易被搞掉。
可能是受到中華電信早先跟 GS 打交道的經驗,以及事後我聽到一些知道詳情但是算是公正第三者的說法,對於 GS 跟客戶打交道的方式我並不完全採正面看法。
其實跟這次這個案子有點類似,在現在這個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上面,要投資銀行『善盡告知義務』是件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的事情。中華電信那一次就我所知是分層負責的制度有問題,導致那麼大的曝險部位不應該由那麼低階層的人員決行,卻因為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會計帳計算方式無法趕上時代而搞了烏龍。
在那個事件裡,GS 的 sales 一樣『未善盡告知義務』,不過我們當然也可以說中華電信自己應該要有本事搞清楚發生了什麼東西,而不是傻傻的簽一個自以為佔到便宜的合約 (有趣的是如果不考慮 GS 賺的手續費,這一部份金額我們不知道,光就該商品本身來說中華電信最後小賺出場)。那個案子在國際金融和時間序列都可以拿出來當上課材料,匯率這東西是 non-stationary process,沒有人拿個十年平均來說未來十年會怎麼走,這根本是胡說八道。再者十年的匯率避險也實在太長了,這其實已經不是在避險了。由於那個合約實在太離譜,所以我們相信謝劍平老師在事前應該不知道,因為這種錯誤不是他會犯的。
類似的論述也出現在最近的討論裡面,我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也在質疑 GS 的客戶 (某一家外國投資銀行,大概是德國的,不過我記得不是很清楚),怎麼連自己買了什麼都不知道。
GS 的名聲在這次金融風暴中已經蒙塵不少,而這還是在此次事件發生之前的事情:
Financial Times
我也不認為這個事件可以動搖 GS 目前的地位,目前業界裡面沒有可以取而代之的金融機構。GS 做的事情,其他人也做,甚至也不見得做的比較漂亮。不過從 DC 的角度來看,他們對於 Wall Street 不滿已久,這次是個好藉口讓政客加強對投資銀行的管制,對於 Wall Street 的投資銀行整體來講都是不利的。
我也覺得這次的政治意味很濃,更好笑的是今天中時的社論跟人家在那邊搖旗吶喊,不曉得是什麼意思。
小弟個人不清楚中華電信的這件事,不過又是匯率又是時間序列,都和我的研究有關,定得另找時間和前輩請教。
另外,有一點我覺得政治人物或是一般民眾乎略的地方是,高盛這些投資銀行,靠的就是人際關係吃飯,怎麼會有人笨到只做一次生意,而大騙特騙?善盡告知義務只是基本的,華爾街銀行也許有slip的時候,但是刻意騙客戶,除了個案外,應該都是自己就會self-regulate掉了。
政治上的打壓投資銀行是搞錯對象了,該死的是花旗,是AIG,怎麼會是高盛這些中間人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