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rder They Fall, the More I Smile, New York Times, 10/11/2008
Ouch! This article pokes me on my head.
Thoughts, ideas and ramblings on various finance or economics issues. (In either English or Traditional Chinese.)
Sunday, October 12, 2008
Thursday, October 9, 2008
Is the Rate Cut Only a Sign of Desperation?
不論財務工具如何變化,市場秩序推到最後仍然只是經濟學裡面最簡單的原則:供給和需求。目前市場上面的情況是資產價格下跌,而且在幾個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垮台後,信用風險也快速上升。所有的銀行都擔心擔保品價格下跌,或者他們放款的對象倒閉,以致於目前不管是信用貸款甚或是有擔保品都無法給債權人任何信心。Paul Krugman 在他的 blog 裡面認為即使世界央行調降利率也無法改變這個情況:
in early July 2007, before the crisis, the target Fed funds rate was 5.25% and the rate on 30-day A2/P2 commercial paper — that is, CP issued by less-than-sterling borrowers — was 5.4%. On Monday of this week, the target Fed funds rate was 2%, down 325 basis points from pre-crisis levels, but the CP rate was 5.61% — up from pre-crisis levels.
我們知道現在市場上缺乏流動性,大家都需要現金。從 Fed 網站上面來看,最近不管是 financial 或是 nonfinancial CP 的量快速降低而且利率上升。從簡單的供需來看,這大概是供給線向左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現在沒有人願意借錢給別人。這會造成流動性緊縮,伴隨而來的就是投資降低、產出下降,以及衰退和失業。
Krugman 宣稱 Fed funds rate 跟 30-day A2/P2 CP 自 2007/07 脫勾,這個講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這是 Fed funds rate 的走勢圖,直接從 Fed 網站上截錄下來。而下面這一張則是 30-Day A2/P2 Nonfinancial Commercial Paper Interest Rate 數據(請注意,兩個圖的時間範圍並不一致):
不需要一個 rocket scientist 我們也知道問題是出在最近三個星期,換句話說,差不多是從 Lehman Brothers, AIG, Merrill Lynch 出事情那個時候開始的。美國的 700bn rescue plan 沒有能夠挽救美國投資人的信心,同時更無法解救歐洲的危機,所以搞到這個地步。Krugman 說 Federal funds rate 和市場利率脫勾的談法並不完全正確,這只是這三個星期的情況。
雖然 Krugman 的推論過程有問題,但是目前的危機的確不是這麼簡單降個 50 bps 就可以解決的,我仍然同意他的結論,貨幣政策並不足以解決現在的危機。我只能說很幸運我不是央行官員,也不是為央行服務的經濟學家,這些問題留給他們去傷腦筋,我沒有解決辦法。
接下來市場波動度仍高,風險短期內不會下降。
in early July 2007, before the crisis, the target Fed funds rate was 5.25% and the rate on 30-day A2/P2 commercial paper — that is, CP issued by less-than-sterling borrowers — was 5.4%. On Monday of this week, the target Fed funds rate was 2%, down 325 basis points from pre-crisis levels, but the CP rate was 5.61% — up from pre-crisis levels.
我們知道現在市場上缺乏流動性,大家都需要現金。從 Fed 網站上面來看,最近不管是 financial 或是 nonfinancial CP 的量快速降低而且利率上升。從簡單的供需來看,這大概是供給線向左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現在沒有人願意借錢給別人。這會造成流動性緊縮,伴隨而來的就是投資降低、產出下降,以及衰退和失業。
Krugman 宣稱 Fed funds rate 跟 30-day A2/P2 CP 自 2007/07 脫勾,這個講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這是 Fed funds rate 的走勢圖,直接從 Fed 網站上截錄下來。而下面這一張則是 30-Day A2/P2 Nonfinancial Commercial Paper Interest Rate 數據(請注意,兩個圖的時間範圍並不一致):
不需要一個 rocket scientist 我們也知道問題是出在最近三個星期,換句話說,差不多是從 Lehman Brothers, AIG, Merrill Lynch 出事情那個時候開始的。美國的 700bn rescue plan 沒有能夠挽救美國投資人的信心,同時更無法解救歐洲的危機,所以搞到這個地步。Krugman 說 Federal funds rate 和市場利率脫勾的談法並不完全正確,這只是這三個星期的情況。
雖然 Krugman 的推論過程有問題,但是目前的危機的確不是這麼簡單降個 50 bps 就可以解決的,我仍然同意他的結論,貨幣政策並不足以解決現在的危機。我只能說很幸運我不是央行官員,也不是為央行服務的經濟學家,這些問題留給他們去傷腦筋,我沒有解決辦法。
接下來市場波動度仍高,風險短期內不會下降。
Wednesday, October 8, 2008
Throwing Money Around Is Not a Policy Make
銀行存款 政府全額保障
10/8/2008 自由時報
金管會前天才宣布存款保險上限由一百五十萬元提高為三百萬元,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在立法院「加碼」,強調所有國內銀行存款戶的所有存款,政府都會保障。金管會昨晚因此再度宣布,即起中央存保對要保機構(指金融機構)存款人的存款保障將擴大為全額保障。至於這項保障期限多久?金管會將在近期內與相關部會會商。
全球信用緊縮恐懼風暴擴大,劉揆特別在國會殿堂喊話,強調政府會監督所有銀行有適足資金,所有國內銀行存款戶,「你們的存款政府會保障,我們會保護你們的財產,不要怕也不要慌」。他希望存款戶信任政府,「大家一起打這個仗,渡過這個難關」。
保險要保一部份(每戶一百萬、一百五十萬或三百萬)或者是全額保障,這是風險管理的課題。不過存款保險無論如何是保險,劉揆看來已經不把保險當作一回事了。額度提高後,保費照理要增加。就算額度不提高,以現在全球金融業的風險來看,保費本來就應該要提升了。我們的政府的做法是:
劉揆一句話 金管會下猛藥!存款「全額保」 存多少保多少! 10/8/2008 鉅亨網
無論民眾、銀行的存款全都保,不僅將 創下全球最優惠的保障範圍,中央存保的賠付財源是否足夠,也備受關注,對此,李紀珠表示,存保條例有個 特性為「預防機制」,所以只是備而不一定用,而且中央存保公司可預支未來稅收。
(銀行局長)張明道進一步表示,中央存保每一年保費收入有45 億元,到民國100年以後,每年金融營業稅收入有180-200億元,也就是說,民國100年後,每年會有245億元資金,且中央存保還可預支這些未來財源,所以保障存款保險的財源沒問題。
李副主委的講法很有意思,這個保險是備而不用的,只要這個政策祭出來,金融市場就沒有問題了。如果還是出問題的話?我們可以用下一任總統任期內的稅收來解決。
錢還沒有收到怎麼辦?先別提每年金融營業稅收入有 180-200 億元,那個 245 億元到底是怎麼估出來的。現在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錢是辦不了事情的,政府要不是將已經通過的預算更改項目挪用到這裡就是要找錢,而找錢的方法最常見的是發行公債。
看看這個政策可能的影響:
1. 先看好的地方,民營的商業銀行由於存戶無須擔心血本無歸,所以提領人潮可以暫時得到紓解。
2. 目前幾乎沒有任何一種 asset class 是穩當的。股市跌跌不休,房地產下方風險比股市更高。油價最近受到全球景氣衰退的疑慮也回檔整理,事實上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一個風險低而報酬合理的投資標的。在資金沒有去處的情況下,就算放在銀行利息低,調整通貨膨脹率之後錢會越存越薄,也總比放在股市看它變薄的更快好。政府國安基金投入的速度很可能會低過一般民眾從股市變現的速度,更別提外資現在還需要現金以因應母國狀況,他們也會繼續提款。這個政策可以幫助股市加速趕底,只是我們不知道底部在哪裡。
3. 如果真如李副主委所言,這個政策備而不一定用到,那是最好的狀況。問題在於目前市場上並不是所有銀行都體質健全,一旦有銀行出事,在目前的情況下存保基金絕對不夠用。接下來我們的政府公債債信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一旦政府債信等級急速惡化,外資會更迅速撤離,恐怕市場利率及匯率連彭淮南總裁也無法管理。
4. 存款保險制度可能要徹底破產,目前這樣的狀況根本不叫保險,完全沒有任何風險管理的思考。到時候不要說全額保險,連原先的小額存戶也保不住。當然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並不高,但是保險本來就是要保護自己不受到發生機率小但損害嚴重的狀況所擊垮。目前這樣的制度設計除了讓最壞情況發生的機率增加外,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祈禱。
10/8/2008 自由時報
金管會前天才宣布存款保險上限由一百五十萬元提高為三百萬元,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在立法院「加碼」,強調所有國內銀行存款戶的所有存款,政府都會保障。金管會昨晚因此再度宣布,即起中央存保對要保機構(指金融機構)存款人的存款保障將擴大為全額保障。至於這項保障期限多久?金管會將在近期內與相關部會會商。
全球信用緊縮恐懼風暴擴大,劉揆特別在國會殿堂喊話,強調政府會監督所有銀行有適足資金,所有國內銀行存款戶,「你們的存款政府會保障,我們會保護你們的財產,不要怕也不要慌」。他希望存款戶信任政府,「大家一起打這個仗,渡過這個難關」。
保險要保一部份(每戶一百萬、一百五十萬或三百萬)或者是全額保障,這是風險管理的課題。不過存款保險無論如何是保險,劉揆看來已經不把保險當作一回事了。額度提高後,保費照理要增加。就算額度不提高,以現在全球金融業的風險來看,保費本來就應該要提升了。我們的政府的做法是:
劉揆一句話 金管會下猛藥!存款「全額保」 存多少保多少! 10/8/2008 鉅亨網
無論民眾、銀行的存款全都保,不僅將 創下全球最優惠的保障範圍,中央存保的賠付財源是否足夠,也備受關注,對此,李紀珠表示,存保條例有個 特性為「預防機制」,所以只是備而不一定用,而且中央存保公司可預支未來稅收。
(銀行局長)張明道進一步表示,中央存保每一年保費收入有45 億元,到民國100年以後,每年金融營業稅收入有180-200億元,也就是說,民國100年後,每年會有245億元資金,且中央存保還可預支這些未來財源,所以保障存款保險的財源沒問題。
李副主委的講法很有意思,這個保險是備而不用的,只要這個政策祭出來,金融市場就沒有問題了。如果還是出問題的話?我們可以用下一任總統任期內的稅收來解決。
錢還沒有收到怎麼辦?先別提每年金融營業稅收入有 180-200 億元,那個 245 億元到底是怎麼估出來的。現在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錢是辦不了事情的,政府要不是將已經通過的預算更改項目挪用到這裡就是要找錢,而找錢的方法最常見的是發行公債。
看看這個政策可能的影響:
1. 先看好的地方,民營的商業銀行由於存戶無須擔心血本無歸,所以提領人潮可以暫時得到紓解。
2. 目前幾乎沒有任何一種 asset class 是穩當的。股市跌跌不休,房地產下方風險比股市更高。油價最近受到全球景氣衰退的疑慮也回檔整理,事實上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一個風險低而報酬合理的投資標的。在資金沒有去處的情況下,就算放在銀行利息低,調整通貨膨脹率之後錢會越存越薄,也總比放在股市看它變薄的更快好。政府國安基金投入的速度很可能會低過一般民眾從股市變現的速度,更別提外資現在還需要現金以因應母國狀況,他們也會繼續提款。這個政策可以幫助股市加速趕底,只是我們不知道底部在哪裡。
3. 如果真如李副主委所言,這個政策備而不一定用到,那是最好的狀況。問題在於目前市場上並不是所有銀行都體質健全,一旦有銀行出事,在目前的情況下存保基金絕對不夠用。接下來我們的政府公債債信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一旦政府債信等級急速惡化,外資會更迅速撤離,恐怕市場利率及匯率連彭淮南總裁也無法管理。
4. 存款保險制度可能要徹底破產,目前這樣的狀況根本不叫保險,完全沒有任何風險管理的思考。到時候不要說全額保險,連原先的小額存戶也保不住。當然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並不高,但是保險本來就是要保護自己不受到發生機率小但損害嚴重的狀況所擊垮。目前這樣的制度設計除了讓最壞情況發生的機率增加外,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祈禱。
Thursday, October 2, 2008
The Merit of Deposit Insurance
政策的施行要考慮後果,這是台灣很多失敗的政策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以最近吵的沸沸騰騰的三聚氰氨來說,導致衛生署前署長下台的檢驗標準就是一個好例子。
首先岔個題來討論 2.5 ppm 這個標準訂立是怎麼來的。一個說法是這是一般國內使用的檢驗機器的極限,這個說法很快被丟棄不用。另外一個解釋是這是參考香港的標準,但是卻又沒有詳細說明這標準是怎麼訂定的。
以歐盟的報告來看,他們先確定每人的 TDI 是 0.5mg/Kg of body weight。換句話說對於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來說,每日攝取在 35 mg 以下大概健康風險不大。然後從一般人每日飲食習慣中含有的奶製品推算,就算是目前中國最糟的例子檢驗出來的 2,500mg/Kg,大概在 95% 的信賴區間下不會超過上述的標準,因此對於人體不至於有太高的風險。2.5 ppm 比這個數字小的多,所以這個風險評估事實上是告訴大家不用太擔心過去誤食了三聚氰氨。不過這個談法主要是對成年人來說的,嬰兒飲食中乳品所佔的份量遠較成人為重,他們的身體承受這些有毒物質的能耐如果較差的話,目前出事情的大概都是嬰幼兒也不足為奇。
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心的以 2.5 ppm 作為標準,低於這個數據的都當作沒問題。以前述 70 公斤的人為例,同樣體重的人食量並不相同,飲食的成份也不相同。一個吃素的 70 公斤的人會跟飲食中喜歡使用大量乳製品(喝牛奶、吃 cheese,並且連零食裡面都使用大量的牛奶製品)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前者可能即使標準定在 250 ppm 也不見得會出事,但是後者如果又剛好食量很大,那麼就有可能超過安全界限。
換句話說,這裡的標準是會因人而異,所以風險也就各自不同。當牽涉到健康的時候,大家對風險的認知常常會有一廂情願的做法。我們知道抽煙會讓得到肺癌的機率增加,但是總是有不少癮君子認定自己『不會那麼倒楣』而不在意這個風險。但是牽涉到食物,尤其只是日常生活必須,跟口腹之慾沒有特別大關係的時候,往往又會特別保守,一點險都不敢冒。在禁大匣蟹時還會有人抗議,今天如果是要禁掉含有三聚氰氨的奶品,恐怕沒有消費者會反對。
衛生署先是未說明清楚標準如何訂定,只以『比照香港標準』來解釋,然後又未說明清楚後果會怎麼樣,遭到反彈可想而知。
事實上,就算是詳細說明理由,這個政策仍然註定失敗。三聚氰氨不是食物生產製造過程中間必然會產生的,也因此有理由可以避免。這不像是談輻射線,無論如何我們都有環境輻射無法完全防止,只能討論出一個整體上可以接受的強度。三聚氰氨不是這樣的東西。那麼以衛生署的做法,只是讓消費者無法分辨架上的食品到底是完全不含三聚氰氨,或者是雖然含有但是比例極微 (小於 2.5ppm),以目前醫學知識推斷幾乎不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如果這種風險是可以不花太大成本就可以避免,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大家會接受含有極微的三聚氰氨的食品的理由。乳製品提供良好的蛋白質,不過他們有很多替代品,不管是同類產品的歐洲、美國進口貨或是台灣本地的國產品,或者是不同類但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的產品,消費者是有價格並不特別昂貴的替代品可以選擇的。衛生署的做法只是讓大家疑惑,到最後結果只是乳製品整個產業受到重擊,廠商和消費者都沒有保護到。
如果買賣雙方最後都無法得到保護,那這不是個錯誤的政策是什麼?
回到這篇文章要談的主題『存款保險』來。
New York Times 今天有一篇 "Deposit Plan Will Cost Banks More",恰好是一個政策目的跟結果可能不一致的例子。由於目前市場上面幾乎所有的 asset classes 都有不小的風險,但是有很多銀行都存在不小的風險,使得一般投資人不知道把錢往哪裡擺。特別是對於可能有風險的銀行,在戶頭存款超過 $100,000 以上的部份 FDIC 就不保障,這使得存戶有可能會從這些銀行戶頭中把錢提出。如果這種情況嚴重的話,是有可能造成擠兌的效果。
政府要怎麼做來解決這個問題?FDIC 的點子是:把 $100,000 的保險上限提高到 $250,000。這個政策有沒有效?存戶的存款若是有 $250,000 可以得到保障,那麼他們就無須太過擔心,而銀行面臨的擠兌危機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小型企業,他們為了貨款和薪水支出,常常必須要有較高的金額在戶頭裡。目前 $100,000 的額度使得大概只有 51% 的中小型企業存款得到保障,如果調到 $250,000 的話這個數據會提升到 68%。美國國會上一次把標準調升到現行的 $100,000 是 1980 的事情,這個數據已經將近三十年沒有調過了。過去十幾年來銀行一直遊說政府將這個標準提高,不過沒有任何結果。
這個政策對於目前的金融危機是否有用?很遺憾的,大概沒有。首先是保險費的問題。把保險提高,意味的就是保費也要提高。過去十幾年來 FDIC 沒有向銀行要求足夠的風險溢酬,因為在過去這段時間銀行業風險實在很低,沒有什麼需要。現在不但風險增加,理當提高保費。若是將最高額度提高,雖然不至於保費也要增加那麼多,因為本來超過 $100,000 的就有限,不會需要等比例提升保費,但是銀行的避險成本增加也是事實。如果本來就已經接近損益兩平的銀行,再加上這一擊就有可能一下子倒下。這種銀行如果數目一多,那麼 FDIC 反而多收的保費還不足以應付倒閉潮。
這是另外一個晴天的時候就要把傘準備好的例子。FDIC 現在不管怎麼做都有可能出問題,更別提目前市場上的麻煩是銀行之間相互借款困難,追根究底就是目前市場上的流動性不足。這些不是靠 FDIC 調高存款保險上限可以解決的。
話又說回來,這個政策最起碼是可以讓人民『感受良好』的政策,如果在精算後確定對市場影響不大,大可現在實施。對於那些目前已經載浮載沈的銀行,可以將多出來的保費用延後付款的方式處理,反正現在出事大概也不會是一家兩家銀行,最後多半是要政府買單的。這個政策如果能讓一些規模較小的地區銀行渡過這一關,好處可能超過 FDIC 多買單的那一個帳戶 $150,000 的額度,畢竟不是所有戶頭裡面都會有那麼多存款的。
這次事件過後,FDIC 必須要重新考慮風險的計算,從而調整保費的收取。納稅人的錢不能隨便亂花,這次的金融風暴讓我們看到許多的美國政府機關竟然如此不負責任,沒有作好風險管理。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情形,如果我們也發生類似的事情,CDIC 的金融重建基金到底能不能夠承擔這麼大的系統性風險?我們系上有兩位老師在金融重建基金的管理委員會裡面,他們一定了解情況。大概看了一下數字,我的猜測是我們最好祈禱台灣的金融業不要發生類似的問題。
首先岔個題來討論 2.5 ppm 這個標準訂立是怎麼來的。一個說法是這是一般國內使用的檢驗機器的極限,這個說法很快被丟棄不用。另外一個解釋是這是參考香港的標準,但是卻又沒有詳細說明這標準是怎麼訂定的。
以歐盟的報告來看,他們先確定每人的 TDI 是 0.5mg/Kg of body weight。換句話說對於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來說,每日攝取在 35 mg 以下大概健康風險不大。然後從一般人每日飲食習慣中含有的奶製品推算,就算是目前中國最糟的例子檢驗出來的 2,500mg/Kg,大概在 95% 的信賴區間下不會超過上述的標準,因此對於人體不至於有太高的風險。2.5 ppm 比這個數字小的多,所以這個風險評估事實上是告訴大家不用太擔心過去誤食了三聚氰氨。不過這個談法主要是對成年人來說的,嬰兒飲食中乳品所佔的份量遠較成人為重,他們的身體承受這些有毒物質的能耐如果較差的話,目前出事情的大概都是嬰幼兒也不足為奇。
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心的以 2.5 ppm 作為標準,低於這個數據的都當作沒問題。以前述 70 公斤的人為例,同樣體重的人食量並不相同,飲食的成份也不相同。一個吃素的 70 公斤的人會跟飲食中喜歡使用大量乳製品(喝牛奶、吃 cheese,並且連零食裡面都使用大量的牛奶製品)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前者可能即使標準定在 250 ppm 也不見得會出事,但是後者如果又剛好食量很大,那麼就有可能超過安全界限。
換句話說,這裡的標準是會因人而異,所以風險也就各自不同。當牽涉到健康的時候,大家對風險的認知常常會有一廂情願的做法。我們知道抽煙會讓得到肺癌的機率增加,但是總是有不少癮君子認定自己『不會那麼倒楣』而不在意這個風險。但是牽涉到食物,尤其只是日常生活必須,跟口腹之慾沒有特別大關係的時候,往往又會特別保守,一點險都不敢冒。在禁大匣蟹時還會有人抗議,今天如果是要禁掉含有三聚氰氨的奶品,恐怕沒有消費者會反對。
衛生署先是未說明清楚標準如何訂定,只以『比照香港標準』來解釋,然後又未說明清楚後果會怎麼樣,遭到反彈可想而知。
事實上,就算是詳細說明理由,這個政策仍然註定失敗。三聚氰氨不是食物生產製造過程中間必然會產生的,也因此有理由可以避免。這不像是談輻射線,無論如何我們都有環境輻射無法完全防止,只能討論出一個整體上可以接受的強度。三聚氰氨不是這樣的東西。那麼以衛生署的做法,只是讓消費者無法分辨架上的食品到底是完全不含三聚氰氨,或者是雖然含有但是比例極微 (小於 2.5ppm),以目前醫學知識推斷幾乎不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如果這種風險是可以不花太大成本就可以避免,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大家會接受含有極微的三聚氰氨的食品的理由。乳製品提供良好的蛋白質,不過他們有很多替代品,不管是同類產品的歐洲、美國進口貨或是台灣本地的國產品,或者是不同類但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的產品,消費者是有價格並不特別昂貴的替代品可以選擇的。衛生署的做法只是讓大家疑惑,到最後結果只是乳製品整個產業受到重擊,廠商和消費者都沒有保護到。
如果買賣雙方最後都無法得到保護,那這不是個錯誤的政策是什麼?
回到這篇文章要談的主題『存款保險』來。
New York Times 今天有一篇 "Deposit Plan Will Cost Banks More",恰好是一個政策目的跟結果可能不一致的例子。由於目前市場上面幾乎所有的 asset classes 都有不小的風險,但是有很多銀行都存在不小的風險,使得一般投資人不知道把錢往哪裡擺。特別是對於可能有風險的銀行,在戶頭存款超過 $100,000 以上的部份 FDIC 就不保障,這使得存戶有可能會從這些銀行戶頭中把錢提出。如果這種情況嚴重的話,是有可能造成擠兌的效果。
政府要怎麼做來解決這個問題?FDIC 的點子是:把 $100,000 的保險上限提高到 $250,000。這個政策有沒有效?存戶的存款若是有 $250,000 可以得到保障,那麼他們就無須太過擔心,而銀行面臨的擠兌危機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小型企業,他們為了貨款和薪水支出,常常必須要有較高的金額在戶頭裡。目前 $100,000 的額度使得大概只有 51% 的中小型企業存款得到保障,如果調到 $250,000 的話這個數據會提升到 68%。美國國會上一次把標準調升到現行的 $100,000 是 1980 的事情,這個數據已經將近三十年沒有調過了。過去十幾年來銀行一直遊說政府將這個標準提高,不過沒有任何結果。
這個政策對於目前的金融危機是否有用?很遺憾的,大概沒有。首先是保險費的問題。把保險提高,意味的就是保費也要提高。過去十幾年來 FDIC 沒有向銀行要求足夠的風險溢酬,因為在過去這段時間銀行業風險實在很低,沒有什麼需要。現在不但風險增加,理當提高保費。若是將最高額度提高,雖然不至於保費也要增加那麼多,因為本來超過 $100,000 的就有限,不會需要等比例提升保費,但是銀行的避險成本增加也是事實。如果本來就已經接近損益兩平的銀行,再加上這一擊就有可能一下子倒下。這種銀行如果數目一多,那麼 FDIC 反而多收的保費還不足以應付倒閉潮。
這是另外一個晴天的時候就要把傘準備好的例子。FDIC 現在不管怎麼做都有可能出問題,更別提目前市場上的麻煩是銀行之間相互借款困難,追根究底就是目前市場上的流動性不足。這些不是靠 FDIC 調高存款保險上限可以解決的。
話又說回來,這個政策最起碼是可以讓人民『感受良好』的政策,如果在精算後確定對市場影響不大,大可現在實施。對於那些目前已經載浮載沈的銀行,可以將多出來的保費用延後付款的方式處理,反正現在出事大概也不會是一家兩家銀行,最後多半是要政府買單的。這個政策如果能讓一些規模較小的地區銀行渡過這一關,好處可能超過 FDIC 多買單的那一個帳戶 $150,000 的額度,畢竟不是所有戶頭裡面都會有那麼多存款的。
這次事件過後,FDIC 必須要重新考慮風險的計算,從而調整保費的收取。納稅人的錢不能隨便亂花,這次的金融風暴讓我們看到許多的美國政府機關竟然如此不負責任,沒有作好風險管理。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情形,如果我們也發生類似的事情,CDIC 的金融重建基金到底能不能夠承擔這麼大的系統性風險?我們系上有兩位老師在金融重建基金的管理委員會裡面,他們一定了解情況。大概看了一下數字,我的猜測是我們最好祈禱台灣的金融業不要發生類似的問題。
Should We have Our Sovereign-Wealth Funds?
以台灣目前的政經制度,我持反對立場。
我並不是一定反對主權基金的存在,而是認為台灣目前的形態不適合。亞洲及中東某些國家由於外匯存底增加過度迅速,以致於缺乏投資標的,這時候有可能必須要找尋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外匯存底有好幾個不同的來源,可能是出口換來的,也有可能是外資為了在國內投資匯入。以後者來舉例比較單純,當外資要匯出的時候,央行必須要能夠在對於匯率影響有限的情況下用外匯存底中的外幣(通常是美金)從外資手上換回台幣。由於國外資金進入台灣是為了獲利,所以存底不能只考慮當初人家匯入的額度,而需要計入對方的資本在台灣也會有利得,如果全數匯出的話央行必須要準備較當初換匯時更高的額度。這是央行不能只擔任外匯存底的保管者,而需要考慮如何將這筆資金做最有效運用的原因。當然全數匯出這種情況相當極端,所以沒有人會要求央行像 hedge funds 一樣來經營外匯存底,但他們也絕對不是把美金放在保險庫裡面就行。
有些人認為央行可以拿外匯存款的孳息成立主權基金,認為這筆錢不是外匯存底本身所以沒有關係。這是錯誤的看法,這筆錢不能夠看成是天上掉下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央行也的確有必要維持這筆資金合理的殖利率。在現在資本市場因為高風險而造成資金大幅流入 fixed income 市場的情況下,債券的價格高漲,利率都已經相當的低,使得外匯存底最常見的投資標的,政府公債,不再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思考怎麼將資金做有效運用是對的。
問題在於:現在公債的價格高漲主要原因就是其他資本市場風險過高,央行是否應該在這個時候去承擔那麼高的風險?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我們的政治制度能否讓我們成立有效的主權基金?我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中國、新加坡和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以大筆資金介入外國企業收購,對於缺乏國際級金融機構的台灣來說,不管是羨慕或忌妒,總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中國自己的主權基金是否賺錢,就不見媒體討論。據我所看到的報導,他們到目前為止績效並不好。當然這有一部份是非戰之罪,最近一年有那麼多投資銀行和避險基金出問題,如果中國主權基金能有很好的績效反而是怪事。不過這讓我們見識到不管錢怎麼投資,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事情,必須要謹慎對待。
如果台灣要成立主權基金,而且假設他們能弄到錢,接下來的問題是找誰來管理?我倒覺得人才是最難的一部份,比錢還要難找。操盤人絕對不能是公務員,我們的公務人員養成體系無法找到這種人才。委託國內甚至國外金融機構處理?政府部門還是欠缺對口單位所需人才。再者從政治上面的權責來看,執政者在經營績效好時會將其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經營不好的時候,所有的 moral hazard 問題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基金常常會介入一些沒有公開交易市場價格的資產,而不是僅操作公開發行股票、債券等 primitive assets,到時候製造的問題可能會比解決掉的還多。
更不要提某些政府官員的想像是要靠這個基金來『拯救』台灣股市,這裡還進一步讓央行的匯率政策難做,更加不可行。
主權基金不是一定不能做。對於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由政府掌管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又佔國家大部分 GDP 的情況下,主權基金的存在反而是很自然的情況。中東產油國家就是這樣的情況。中國和新加坡如此做已經相當冒險,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政府公務員較接近企業管理人才,還比較有可能成功。中國在外匯管制的情況下,他們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他們有較好的保護,即使失敗對於整體經濟影響也有限。台灣跟這些情況相比,下方風險可能太高,而且不易找到適當人才操作,最好還是儘早放棄這個點子。
Liquidity Problem
目前全世界流動性不足,所以外資必須從台灣匯出資金以挽救母企業。如果我們的市場流動性差,反而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提款機。很遺憾的是我們市場不但流動性不錯,政府還不時下場提供資金挹注以『穩定』市場,這樣只會造成外資在需要資金時繼續提款而已。這當然不是全然的壞事,當目前的經濟危機消除,台灣這樣的市場也比較能夠吸引外資回籠。
我並不是一定反對主權基金的存在,而是認為台灣目前的形態不適合。亞洲及中東某些國家由於外匯存底增加過度迅速,以致於缺乏投資標的,這時候有可能必須要找尋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外匯存底有好幾個不同的來源,可能是出口換來的,也有可能是外資為了在國內投資匯入。以後者來舉例比較單純,當外資要匯出的時候,央行必須要能夠在對於匯率影響有限的情況下用外匯存底中的外幣(通常是美金)從外資手上換回台幣。由於國外資金進入台灣是為了獲利,所以存底不能只考慮當初人家匯入的額度,而需要計入對方的資本在台灣也會有利得,如果全數匯出的話央行必須要準備較當初換匯時更高的額度。這是央行不能只擔任外匯存底的保管者,而需要考慮如何將這筆資金做最有效運用的原因。當然全數匯出這種情況相當極端,所以沒有人會要求央行像 hedge funds 一樣來經營外匯存底,但他們也絕對不是把美金放在保險庫裡面就行。
有些人認為央行可以拿外匯存款的孳息成立主權基金,認為這筆錢不是外匯存底本身所以沒有關係。這是錯誤的看法,這筆錢不能夠看成是天上掉下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央行也的確有必要維持這筆資金合理的殖利率。在現在資本市場因為高風險而造成資金大幅流入 fixed income 市場的情況下,債券的價格高漲,利率都已經相當的低,使得外匯存底最常見的投資標的,政府公債,不再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思考怎麼將資金做有效運用是對的。
問題在於:現在公債的價格高漲主要原因就是其他資本市場風險過高,央行是否應該在這個時候去承擔那麼高的風險?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我們的政治制度能否讓我們成立有效的主權基金?我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中國、新加坡和中東國家的主權基金以大筆資金介入外國企業收購,對於缺乏國際級金融機構的台灣來說,不管是羨慕或忌妒,總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中國自己的主權基金是否賺錢,就不見媒體討論。據我所看到的報導,他們到目前為止績效並不好。當然這有一部份是非戰之罪,最近一年有那麼多投資銀行和避險基金出問題,如果中國主權基金能有很好的績效反而是怪事。不過這讓我們見識到不管錢怎麼投資,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事情,必須要謹慎對待。
如果台灣要成立主權基金,而且假設他們能弄到錢,接下來的問題是找誰來管理?我倒覺得人才是最難的一部份,比錢還要難找。操盤人絕對不能是公務員,我們的公務人員養成體系無法找到這種人才。委託國內甚至國外金融機構處理?政府部門還是欠缺對口單位所需人才。再者從政治上面的權責來看,執政者在經營績效好時會將其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經營不好的時候,所有的 moral hazard 問題都會出現。這樣一個基金常常會介入一些沒有公開交易市場價格的資產,而不是僅操作公開發行股票、債券等 primitive assets,到時候製造的問題可能會比解決掉的還多。
更不要提某些政府官員的想像是要靠這個基金來『拯救』台灣股市,這裡還進一步讓央行的匯率政策難做,更加不可行。
主權基金不是一定不能做。對於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由政府掌管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又佔國家大部分 GDP 的情況下,主權基金的存在反而是很自然的情況。中東產油國家就是這樣的情況。中國和新加坡如此做已經相當冒險,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政府公務員較接近企業管理人才,還比較有可能成功。中國在外匯管制的情況下,他們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他們有較好的保護,即使失敗對於整體經濟影響也有限。台灣跟這些情況相比,下方風險可能太高,而且不易找到適當人才操作,最好還是儘早放棄這個點子。
Liquidity Problem
目前全世界流動性不足,所以外資必須從台灣匯出資金以挽救母企業。如果我們的市場流動性差,反而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提款機。很遺憾的是我們市場不但流動性不錯,政府還不時下場提供資金挹注以『穩定』市場,這樣只會造成外資在需要資金時繼續提款而已。這當然不是全然的壞事,當目前的經濟危機消除,台灣這樣的市場也比較能夠吸引外資回籠。
Wednesday, October 1, 2008
A Quick Look at Yesterday
美國星期一股市因為眾議院否決金融救援法案而大跌,DJIA 下跌777點,創下點數當日最大跌幅,當然以報酬率計算還遠不如 1987 的 Black Monday。S&P 500 該日跌掉將近 9%,以報酬率來看摔的比 DJIA 還深。
在上星期 Morgan Stanley 和 Goldman Sachs 大跌的時候有些人談到 VIX 指數,把它的大幅度漲跌當作股市反轉的『訊號』。這個說法不是最近才有,CBOE 網站上面有一篇 Credit Suisse 文章:
Can the VIX Signal Market Direction?" (Dec. 20, 2006)
問題在於 volatility 通常有 high persistency,將其作為 investors' sentiment 雖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將其作為『訊號』可能不那麼精確。9/29 VIX 的收盤指數是 46.72,比前日收盤 34.74 高出 30%以上,若依前揭的 Credit Suisse 文章來看,也絕對滿足這一日作為『訊號』的看法。五個月之後我們可以回頭來看到底這個『訊號』有沒有用。
在上星期 Morgan Stanley 和 Goldman Sachs 大跌的時候有些人談到 VIX 指數,把它的大幅度漲跌當作股市反轉的『訊號』。這個說法不是最近才有,CBOE 網站上面有一篇 Credit Suisse 文章:
Can the VIX Signal Market Direction?" (Dec. 20, 2006)
問題在於 volatility 通常有 high persistency,將其作為 investors' sentiment 雖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將其作為『訊號』可能不那麼精確。9/29 VIX 的收盤指數是 46.72,比前日收盤 34.74 高出 30%以上,若依前揭的 Credit Suisse 文章來看,也絕對滿足這一日作為『訊號』的看法。五個月之後我們可以回頭來看到底這個『訊號』有沒有用。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