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在五月忽然談起次年預算,多半是因為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一季 的 GDP 成長率僅有 1.54%,較二月時的預測 3.26% 少了 1.72%,腰斬還不只。
試問今天某甲每個月薪水有一半繳房貸,剩下來的錢要付食物和衣服支出、交通費用、子女教養,已經入不敷出了,他可以怎麼做來改善自己的經濟情況?
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統一答案,我們要看他的職業、能力以及各種各樣的花費習慣、甚至考慮他這個房貸繳的是不是值得。不過沒有人會建議 --
拿信用卡去百貨公司買東西,把卡刷爆以後經濟情況就好轉了。
在討論總體經濟問題的時候,我是不買 Keynesian 學派的帳的那一類經濟學家。江揆的談法,其實就跟大家說我們把卡刷爆以後好日子就來了沒什麼兩樣。以個人做例子,沒有人會相信那是解決方案,但是以國家做單位來討論時,卻有很多人覺得這是正解。個人跟國家差別在哪邊?
等到將來付不出錢來,個人要破產,國家也會。一般國家還有個賴帳的機會,台灣只會更尷尬。我們的公債大多是法人持有,如果國家賴帳,這些法人就會陷入財務危機。但是台灣這些金融機構不只是大到不能倒,簡直是一個都不能少。救這些金融機構的錢從哪裡來?不要看政府了,他們要是有錢就不會走到這一步。搞到最後還是要納稅人來出錢。
回到前面的例子。錢不夠花的時候要開源節流。對於個人來說,開源也許是多打工,也許是進修以找尋更換工作的機會,這裡可能短期內要增加支出對自己的人力資本做投資,但是只要長遠來看收入現值會增加還是值得的。單純的消費是不會讓自己未來的收入增加的。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增加消費是不能增加未來產出的,不管是消費或是就業都不會因此而永久增加,擴大政府支出只是製造一個 "sugar rush",錢花完了只是增加更多的債,對於經濟成長沒有幫助的。
在 Reinhart & Rogoff (2010) 那篇文章的錯誤被抓出來之後,反對撙節措施的聲音一時之間佔了上風,不過這種做法是忽略全局的看法。經濟成長並沒有負債超過 GDP 的 90% 以後掉落懸崖,但是這並不表示負債跟成長就沒有關係,這兩者之間仍然呈負向相關。經濟日報這篇報導中還說到
江宜樺表示,籌編中的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將採擴張型預算,要讓外界明顯感受到政府不會採行撙節措施。這是江揆提出的第一個總預算案,相對於前任院長陳在全球財政撙節風潮下訂出的緊縮型預算,江揆擬以擴張型預算拚成長的決心展露無遺。我看到這段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撙節措施」?台灣什麼時候施行過撙節措施了?
下面是近年來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支出部份 (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2006 1,599,560,424
2007 1,663,807,421
2008 1,699,478,897
2009 1,829,988,997
2010 1,734,950,382
2011 1,789,622,210
2012 1,938,974,923
2013 1,944,608,461
真正減少支出的其實只有 2010 那一年,而且那還是因為該年歲入預算較上一年減少了 7.2%,所以歲出也只好下調個 4.1%。政府所謂的「撙節支出」大約只是成長率沒有先前的高,要真正減少支出,大概只有等到快破產了才會這樣幹。
談到今年第一季成長率銳減,Wall Street Journal 給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導致台灣經濟成長大幅下滑。
WSJ, 4/30/2013, "Taiwan Economy Contracts", By JENNY W. HSU and ARIES POON
中國長期成長的潛力仍然相當驚人,不過短期波動大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一個制度不健全的市場,競爭不完全由實力決定。當他們經濟成長趨緩的時候,要先照顧的也絕對不會是台灣的投資人和出口商。先不說他們的成長數據可不可信,就算是可信,在景氣趨緩的時候也有很多是靠政府砸錢拉上來的,這些錢一定是跟著裙帶資本主義的裙帶走。現在就差不多是這麼樣個時候。有許多人預測下半年全球景氣會好轉,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的成長也有可能會重拾動能,台灣的經濟不需要政府施加什麼力道自然也會起來。把自己的經濟全部都押寶押到中國去,人家得流行性感冒我們當然也會趴下去,這是免不了的。
5 comments:
更往早一些年去看,2001(民國90)跟2002(民國92)曾經有一度預算數減少的狀態. 不過之後就是一路往上.
By the way,那個歲入歲出簡明分析表實在看不太懂,前次決算數是指前一年度的決算? 如果看預算決算差異還頗有趣的~
不是,那個決算是再前一年的。
也就是:
今年預算/去年預算/前年決算
Got it! Thanks! ;)
老師您好,想請教:
您提到政府增加"消費"(C)無法增加未來產出,但如果是增加投資(I)呢?
如果用您提到的個人的例子來說明,我想表達的是,到百貨公司刷卡自然無法增加所得,但是如果是貸款上大學呢?(例子可能有點極端..)
公務人員薪資退休金、福利支出、資助效率差的產業這類的消費自然無法增加國家未來產出,但如果是投資於需要的公共建設、制度、或是扶植有潛力之產業(當然可能沒人知道是什麼產業..)等等結構性的轉變或許對於增加Return to capital或促進長期成長可能會有幫助?
先謝謝您!
To Sung-Yuan Cheng,
政府的投資什麼時候有效率了?投資並不是只有「有」、「沒有」這兩種選項,還有一種叫做過度投資。公司投資過多的廠房、設備是壞事,政府也是。
貸款上大學也不見得是好事情,美國的學貸現在被不少人認為可能是下一個未爆彈。有很多人因為聯邦政府的擔保借了錢念大學,但是念的科系不容易找工作。而銀行由於有聯邦政府的擔保,所以也很勇於貸款,不用考慮對方將來是否還的起。這就是一種過度投資。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