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11/24/2009 China Banking Regulator Gets Tough on Capital Rules
中國的銀行業有他們自己的困難。剛好一年前我在這個 blog 裡面寫了這篇文章:
I Got Your Back, but Who Got Mine?
那時候提到中國政府要求銀行放寬銀根來幫助政府執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不過卻沒有看到政府提出相對應的措施來支持銀行業。一年過去,中國的金管單位憂心銀行資本適足率不足,要求嚴格執行一年前規定的 10% 水準,如果銀行無法達到將施以處分。
由於這大半年來中國景氣反彈尚稱強勁,如果不計較內容的話,頗有不把全世界不景氣當作一回事的架式。這些銀行貸款貸的太兇不完全是中國政府害的,他們自己也很努力的找尋賺錢的機會而不把風險當作一回事情。WSJ 這篇文章提到他們目前放出去的貸款很多要到兩年之後才能確認是否為壞帳,所以台灣和中國金融業往來時要把這一部份的風險仔細考慮進去,不能加以忽視。
我還是不知道 MOU 簽訂之後要怎麼樣能夠在明年初上路。除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裡面有不少條文需要大修外,包括 CDIC 的存款保險保費設定最好也要重新考慮,更進一步的把銀行的 credit rating 和 BASEL II 條文精神融入其中。目前不是說沒考慮到,不過我看了看條文,怎麼樣也覺得還稍嫌粗糙了一點。
Thoughts, ideas and ramblings on various finance or economics issues. (In either English or Traditional Chinese.)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Phantom Shares in CICC
WSJ 11/19/2009 'Phantom Shares' Program Haunts Bidders for CICC Stake
幾天前的舊聞了,今天才仔細看。
Morgan Stanley 想要出售手上的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CICC,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股份,在評價時牽扯出來 CICC 有 20% 的股份在管理階層手上,這些股票在分配現金股利時權利與普通股相同,只是沒有投票權。由於 CICC 的股票還沒有公開上市發行,而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在他們的主權基金 China Investment Corp. 手上,所以這些在員工手上的股票雖然沒有投票權,而且將來是否能夠轉換為普通股還在未定之天,但是評價時價值差不了多少。
換句話說,Morgan Stanley 手上的 CICC 籌碼從原先認定的 34.3% 降到 27.44%。
台灣跟中國之間金融業 MOU 已經簽訂,趁這個機會觀察中國的金融業是很有意義的。CICC 代表的是舊一代的思惟,他們的 Chief Executive Levin Zhu 是前總理朱鎔基的兒子,靠著他的黨政關係做了許多國營事業釋股的生意,這些是 CICC 重要的營收來源,但是另外一方面 CICC 對於其他投資銀行應該關注的業務就不那麼注意,朱也因此成為阻礙了公司成長的動力。下面這篇 WSJ 文章裡有一些說明:
WSJ 2/25/2008 Morgan Stanley & CICC: The Problem of Mr. Zhu?
面對中國金融業挑戰的台灣本土金融業,必須要看清楚自己的對手。以中國的政經情勢來看,他們龐大的國營事業上市、釋股這些商機台灣大概都分不到羹,充其量是如 Morgan Stanley 這樣取得『有辦法』的公司的股權,用這種方式來分點甜頭。不過 WSJ 前幾天這篇文章裡面所顯示的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是另外一個相當大的風險。以 CICC 為例,他們分出去 20% 的股權給員工,就稀釋掉了股東的權益,但是以他們的股權結構來說,Morgan Stanley 要拼投票權也沒有機會。
台灣金融業的另外一個機會在台商這邊。這十幾年來不管是誰當總統,哪一黨執政,台灣的資金都大量的流向中國。如果能在這一部份搶到商機,也有不少生意可以做。問題就在台灣的商人會不會因為要開拓政商關係而選擇跟 CICC 這一類的政治關係良好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如果形勢往這個方向走,那麼中國市場雖大,台灣金融業仍然難以分到甜頭。
上面這是以台灣金融機構在中國成立分公司甚至子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以整體營運來說,只要台灣和中國之間相對匯率平穩,台灣的銀行由於台灣利率較低,還有資金成本較低的優勢 (前提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不是跟政府弄到幾乎沒有成本的資金)。但是這個『優勢』的下場是資金更進一步的流向中國,對於銀行本身的營收來講可能會有好處,對其他產業來說則未必。
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水準不佳是個弱點,但是這個弱點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受到政商人際網絡的保護,不會太快曝露出來成為可以攻擊的目標。他們也有可能在那之前就可以改善自己的體質,使得現在的弱點不會成為明日失敗的根源。反倒是台灣這邊金融業在前進中國市場必須如履薄冰,不要以為市場大就可以分得到手,中國去年到今年這一波『家電下鄉』政策就是個好例子。
幾天前的舊聞了,今天才仔細看。
Morgan Stanley 想要出售手上的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CICC,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股份,在評價時牽扯出來 CICC 有 20% 的股份在管理階層手上,這些股票在分配現金股利時權利與普通股相同,只是沒有投票權。由於 CICC 的股票還沒有公開上市發行,而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在他們的主權基金 China Investment Corp. 手上,所以這些在員工手上的股票雖然沒有投票權,而且將來是否能夠轉換為普通股還在未定之天,但是評價時價值差不了多少。
換句話說,Morgan Stanley 手上的 CICC 籌碼從原先認定的 34.3% 降到 27.44%。
台灣跟中國之間金融業 MOU 已經簽訂,趁這個機會觀察中國的金融業是很有意義的。CICC 代表的是舊一代的思惟,他們的 Chief Executive Levin Zhu 是前總理朱鎔基的兒子,靠著他的黨政關係做了許多國營事業釋股的生意,這些是 CICC 重要的營收來源,但是另外一方面 CICC 對於其他投資銀行應該關注的業務就不那麼注意,朱也因此成為阻礙了公司成長的動力。下面這篇 WSJ 文章裡有一些說明:
WSJ 2/25/2008 Morgan Stanley & CICC: The Problem of Mr. Zhu?
面對中國金融業挑戰的台灣本土金融業,必須要看清楚自己的對手。以中國的政經情勢來看,他們龐大的國營事業上市、釋股這些商機台灣大概都分不到羹,充其量是如 Morgan Stanley 這樣取得『有辦法』的公司的股權,用這種方式來分點甜頭。不過 WSJ 前幾天這篇文章裡面所顯示的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是另外一個相當大的風險。以 CICC 為例,他們分出去 20% 的股權給員工,就稀釋掉了股東的權益,但是以他們的股權結構來說,Morgan Stanley 要拼投票權也沒有機會。
台灣金融業的另外一個機會在台商這邊。這十幾年來不管是誰當總統,哪一黨執政,台灣的資金都大量的流向中國。如果能在這一部份搶到商機,也有不少生意可以做。問題就在台灣的商人會不會因為要開拓政商關係而選擇跟 CICC 這一類的政治關係良好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如果形勢往這個方向走,那麼中國市場雖大,台灣金融業仍然難以分到甜頭。
上面這是以台灣金融機構在中國成立分公司甚至子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以整體營運來說,只要台灣和中國之間相對匯率平穩,台灣的銀行由於台灣利率較低,還有資金成本較低的優勢 (前提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不是跟政府弄到幾乎沒有成本的資金)。但是這個『優勢』的下場是資金更進一步的流向中國,對於銀行本身的營收來講可能會有好處,對其他產業來說則未必。
中國金融業的公司治理水準不佳是個弱點,但是這個弱點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受到政商人際網絡的保護,不會太快曝露出來成為可以攻擊的目標。他們也有可能在那之前就可以改善自己的體質,使得現在的弱點不會成為明日失敗的根源。反倒是台灣這邊金融業在前進中國市場必須如履薄冰,不要以為市場大就可以分得到手,中國去年到今年這一波『家電下鄉』政策就是個好例子。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The Landscape of Taiwan LCD Manufacturers Is Changing Fast
WSJ 11/17/2009 "Chi Mei's Deal With Innolux Draws Inquiry"
WSJ 這篇文章標題談奇美電上星期五還公開否認所有關於購併的傳言,星期六就忽然出來群創以換股方式購併奇美電的新聞,證交所已經就此事進行調查是否有內線交易的弊端。這幾天雖然兩家相關公司的成交量衝的很大,特別是奇美電成交非常熱絡,不過根據文中所說,市場上並沒有明顯感覺到有內線交易弊端出現。
從去年十二月的資料來看,奇美實業持股 27.84%,聯奇開發持股 14.67%,就已經超過公司股權的 40% 了。他們的個人股東持股比例並不低,達到了 38.31% (台積電只有 14.43%),不過從董監事組成來看公司還是遂行許文龍的意志。台灣的公司治理大概都有類似的問題,所以經營好壞還是以他們本業來觀察。
以 LCD 這個產業來說,台灣目前仍然在技術上落後日、韓,同時在市場競爭上更與韓國的 Samsung 及 LG 正面交鋒。這個購併案對於技術來講沒有什麼幫助,不過對於奇美電的財務結構來說會有不少助益。昨天市場上其他 LCD 廠上漲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市場上對於台灣 LCD 廠合併的期許,希望能夠整合資源面對韓國廠商的競爭。
奇美電的財務表現不佳,使得賣出公司成為許文龍的合理選擇。他們目前仍然有的優勢在於中國市場的市佔仍居第一。根據這篇 WSJ 裡面的數據,目前奇美電的中國市場 LCD 市佔是 43%,第二名的韓國三星電子是 26%。如果鴻海集團能在這個基礎上接收奇美電的市佔並且改良他們的財務體質,是有可能形成群創和奇美電雙贏的局面。不過,總是有個不過的:
WSJ 11/16/2009 TCL, Shenzhen Plan LCD Plant
中國自己最大的電視製造商 TCL 和深圳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個 joint venture 計畫才剛公布,要蓋一個 8.5th generation 的 LCD 廠。LG 在上個月才宣佈要在廣州蓋一個 8.5th gen 的廠 (文中寫 8th gen),Samsung 和 Sharp 也都才剛宣佈在中國建廠的計畫。奇美電目前在中國的市佔領先地位並不是無法撼動的,這個購併案對於群創來說只是個起點,接下來的勝負還要看他們的投資和行銷策略來判斷。
WSJ 這篇文章標題談奇美電上星期五還公開否認所有關於購併的傳言,星期六就忽然出來群創以換股方式購併奇美電的新聞,證交所已經就此事進行調查是否有內線交易的弊端。這幾天雖然兩家相關公司的成交量衝的很大,特別是奇美電成交非常熱絡,不過根據文中所說,市場上並沒有明顯感覺到有內線交易弊端出現。
從去年十二月的資料來看,奇美實業持股 27.84%,聯奇開發持股 14.67%,就已經超過公司股權的 40% 了。他們的個人股東持股比例並不低,達到了 38.31% (台積電只有 14.43%),不過從董監事組成來看公司還是遂行許文龍的意志。台灣的公司治理大概都有類似的問題,所以經營好壞還是以他們本業來觀察。
以 LCD 這個產業來說,台灣目前仍然在技術上落後日、韓,同時在市場競爭上更與韓國的 Samsung 及 LG 正面交鋒。這個購併案對於技術來講沒有什麼幫助,不過對於奇美電的財務結構來說會有不少助益。昨天市場上其他 LCD 廠上漲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市場上對於台灣 LCD 廠合併的期許,希望能夠整合資源面對韓國廠商的競爭。
奇美電的財務表現不佳,使得賣出公司成為許文龍的合理選擇。他們目前仍然有的優勢在於中國市場的市佔仍居第一。根據這篇 WSJ 裡面的數據,目前奇美電的中國市場 LCD 市佔是 43%,第二名的韓國三星電子是 26%。如果鴻海集團能在這個基礎上接收奇美電的市佔並且改良他們的財務體質,是有可能形成群創和奇美電雙贏的局面。不過,總是有個不過的:
WSJ 11/16/2009 TCL, Shenzhen Plan LCD Plant
中國自己最大的電視製造商 TCL 和深圳的地方政府也有一個 joint venture 計畫才剛公布,要蓋一個 8.5th generation 的 LCD 廠。LG 在上個月才宣佈要在廣州蓋一個 8.5th gen 的廠 (文中寫 8th gen),Samsung 和 Sharp 也都才剛宣佈在中國建廠的計畫。奇美電目前在中國的市佔領先地位並不是無法撼動的,這個購併案對於群創來說只是個起點,接下來的勝負還要看他們的投資和行銷策略來判斷。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Hard Time Calls For Difficult and Different Decision
WSJ 11/13/2009 "Some Retailers Could Follow Wal-Mart's Credit Program"
在經濟逐漸往復甦的路上走,但是離恢復元氣還遠的當下,Wal-Mart 和一些其他的零售商做了跟教科書建議相反的舉動。他們靠著自己較供應商為優的 credit rating,幫助這些產品供應商得到銀行的融資。說起來這種作法跟金融風暴之前的金融機構作法類似,都是在轉移風險,把一大堆的機構不同的評等綁在一起。不過現在景氣可能已經過了谷底,但是還沒有上來太多,所以風險甚低;而去年這時候是從懸崖上往下掉,出了事情就一個帶一個。
除非最近的經濟狀況只是個 Indian summer,接下來像 Great Depression 第二個主跌段一樣一路跌進深淵,否則 Wal-Mart 的作法會受到讚揚。但若是最壞的情況發生,Wal-Mart 和其他這些零售商就會為了這個作法把自己給拖垮。
一般來說 Anglo-American model 下的公司比較看重 stockholder 而非廣義的 stakeholder,這倒是個反例。
在經濟逐漸往復甦的路上走,但是離恢復元氣還遠的當下,Wal-Mart 和一些其他的零售商做了跟教科書建議相反的舉動。他們靠著自己較供應商為優的 credit rating,幫助這些產品供應商得到銀行的融資。說起來這種作法跟金融風暴之前的金融機構作法類似,都是在轉移風險,把一大堆的機構不同的評等綁在一起。不過現在景氣可能已經過了谷底,但是還沒有上來太多,所以風險甚低;而去年這時候是從懸崖上往下掉,出了事情就一個帶一個。
除非最近的經濟狀況只是個 Indian summer,接下來像 Great Depression 第二個主跌段一樣一路跌進深淵,否則 Wal-Mart 的作法會受到讚揚。但若是最壞的情況發生,Wal-Mart 和其他這些零售商就會為了這個作法把自己給拖垮。
一般來說 Anglo-American model 下的公司比較看重 stockholder 而非廣義的 stakeholder,這倒是個反例。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Exit Strategy
The Economist, 11/05/2009, Buttonwood "Exit, followed by a bear"
這篇文章一開始的比喻很好,當人們在救火時,沒有人會去考慮水所造成的災害。但是當火得到控制甚或被撲滅了,那就不能再任意澆水在火頭或煙上面,而要考慮後續如何收拾。
這個世紀最猛的一場景氣衰退很可能已經結束。雖然美國新的失業數據仍然不樂觀,但是現在也沒有失業持續巨幅上升,讓人有不知底部何在的感覺。景氣落到谷底後本來就沒有保證會迅速反彈到原先的水準,那是過去廿年的衰退時間短、幅度輕微給人的錯覺。只要情況停止惡化,就可以說到達谷底,景氣衰退已經結束。接下來從谷底往上爬升是快是慢不論,都在景氣循環裡算做 expansion。
在景氣衰退時,大家都採取低利率政策,甚或一些所謂的 quantitative easing。不過最近有些復甦較快的經濟體已經開始升息,如澳洲、挪威。台灣接下來也很快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升息,物價和資產價格可能會偏離正常水準。台灣的股市已經有這樣的問題,現在大家說股價反應未來的榮景,但是未來的榮景在美國是否能快速復甦還渾沌不明的情況下,有可能太過樂觀了。換句話說,台灣可能已經吹起了一個小小的泡沫。所幸目前的泡沫不大,倒也還不用太過擔心破了怎麼辦。房地產是另外一個問題,台灣的建築業這次沒有出事,並不是他們體質好或是經營得當,是政府用政策硬撐著。撐過了最艱難的一關當然也就可能安然過關,但若景氣無法出現預期的強勁復甦,目前的情況仍然無法長期撐起偏高的房價。
所以接下來怎麼辦?維持低利率有可能讓泡沫持續膨脹;但是調升利率速度太快,又有可能造成正要開始復甦的經濟被打一悶棍而停滯下來。Bernanke 和其他世界各國央行在這次衰退採取各種手段防止我們的經濟體進入本世紀的 Depression 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他們的任務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才是真正困難的部份。
這篇文章一開始的比喻很好,當人們在救火時,沒有人會去考慮水所造成的災害。但是當火得到控制甚或被撲滅了,那就不能再任意澆水在火頭或煙上面,而要考慮後續如何收拾。
這個世紀最猛的一場景氣衰退很可能已經結束。雖然美國新的失業數據仍然不樂觀,但是現在也沒有失業持續巨幅上升,讓人有不知底部何在的感覺。景氣落到谷底後本來就沒有保證會迅速反彈到原先的水準,那是過去廿年的衰退時間短、幅度輕微給人的錯覺。只要情況停止惡化,就可以說到達谷底,景氣衰退已經結束。接下來從谷底往上爬升是快是慢不論,都在景氣循環裡算做 expansion。
在景氣衰退時,大家都採取低利率政策,甚或一些所謂的 quantitative easing。不過最近有些復甦較快的經濟體已經開始升息,如澳洲、挪威。台灣接下來也很快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升息,物價和資產價格可能會偏離正常水準。台灣的股市已經有這樣的問題,現在大家說股價反應未來的榮景,但是未來的榮景在美國是否能快速復甦還渾沌不明的情況下,有可能太過樂觀了。換句話說,台灣可能已經吹起了一個小小的泡沫。所幸目前的泡沫不大,倒也還不用太過擔心破了怎麼辦。房地產是另外一個問題,台灣的建築業這次沒有出事,並不是他們體質好或是經營得當,是政府用政策硬撐著。撐過了最艱難的一關當然也就可能安然過關,但若景氣無法出現預期的強勁復甦,目前的情況仍然無法長期撐起偏高的房價。
所以接下來怎麼辦?維持低利率有可能讓泡沫持續膨脹;但是調升利率速度太快,又有可能造成正要開始復甦的經濟被打一悶棍而停滯下來。Bernanke 和其他世界各國央行在這次衰退採取各種手段防止我們的經濟體進入本世紀的 Depression 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他們的任務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才是真正困難的部份。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