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 Dell 在不同國家的價格盡量用相同或接近規格經過匯率轉換之後做個比較。我自己訂購的機器規格如下:
CPU SP9400
RAM 2GB*2
HD: 250 GB 7200 RPM
Wireless Module: Intel WiFi Link 5100
Bluetooth: Dell Wireless 365 BT 2.1
Battery: 6 Cell
Adapter: 65W AC
OS: 降級 Windows XP SP3
加上他們錯誤扣掉的 NT$42,342 折價,我的訂購規格台灣標價應該會是 NT$64,782。
其他細節上還會有些小贈品或是服務上面的差異,金額上很接近,就不一一列出了。同樣規格在其他國家稅後的價格經匯率轉換 (簡單使用台灣 Yahoo 的匯率轉換網頁) 後為:
美國: NT$ 58,673 ($1,779) * CPU 可免費升級為 SP9600
加拿大:NT$ 72,690 (CAD 2,557) * CPU 可免費升級為 SP9600
英國: NT$ 70,858 (GBP 1,328.25) * CPU 僅有 SP9600 選項
中國: NT$ 51,042 (RMB 10,578)
香港: NT$ 45,523 (HKD 10,700)
日本: NT$ 57,304 (165,680 Yen)
法國: NT$ 77,487 (Euro 1,680.38) * CPU 僅有 SP9600 選項
德國: NT$ 76,417 (Euro 1660.05) * CPU 僅有 SP9600 選項
新加坡:NT$ 67,152 (2964.36 新加坡幣)
澳洲: NT$103,220 (AUD 3,924.70)
韓國: NT$ 73,176 (2,814,900 Won) * 韓文苦手,顏色搞不定,這可能是稅前及未加運費的價格
匯率隨時都在變動,所以我把當地貨幣計價一併附上。香港為什麼這麼便宜我搞不懂,上述價格沒有稅也沒有運費,不過他們可能真的不課稅。就算如此,價格比起其他地方來還是便宜很多,購物天堂不是說假的。
Dell Australia 這麼貴的原因是最近一個多月澳幣對美金升值了 14% 左右,他們可能沒有調降澳幣計價,所以最近 Dell Australia 應該賺很大。價格高低決定於當地競爭而不是成本,除非在澳洲沒有別的電腦廠商可以與之競爭,否則現在應該是 Dell Australia 降價增加市佔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是 Dell 和其他電腦廠商之間的恐怖均衡使得大家都不想降價造成一波割喉競爭。電腦這東西不管是 Dell 或是 HP、Acer 等廠商都不會在澳洲組裝,匯率成本對於這幾家來講都是一樣的,Dell 有降價空間,其他人也有。匯率變化可以很快,現在澳幣升值,沒有人保證稍晚不會貶回去,所以澳洲那裡的廠商可能現在只是以不變應萬變。這大概可以作為 menu cost 的一個例子,不過不完全貼切就是了。
由於從甲國家的 Dell 網站購物運到乙國家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即便出現這麼大的價差,也仍然沒有辦法進行套利交易,使得這些價差能夠維持下去。不過在上面這些國家裡面,德國和法國都使用歐元而且只在隔壁而已,他們的價差就非常小(德國的稅率稍低一點點,運費也低 0.15 歐元)。我比較意外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差距,不過考慮到他們在處方藥等許多產品上的價差,這個差距大概也只是剛好而已。
上面這些都只是名目價格,要調整物價指數計算實質價格太麻煩,而且在這裡並不見得實際,所以我就跳過。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Dell 本來市佔很有限,但是知名度差並不完全是他們銷售量低的原因。當他們的 E4300 價格低到 NT$20,000 上下的時候,需求就忽然大量出現了。這是經濟學原理裡面談需求曲線負斜率的好例子。只可惜最後只是虛晃一招,沒有辦法順便看看替代效果。如果他們真的一晚賣掉四萬台筆記型電腦,宏碁、華碩這些廠商會欲哭無淚,這一季的銷售額大概衝不出什麼量來了。
雖然 law of one price 不成立,不能直接看到不同國家之間因套利機會不應存在導致價格趨向一致。但是就以星期六到星期天那一個晚上下單的情況來看,還是能夠看出套利機會出現的時候大家會如何介入市場。我自己有潛在需求,當然不客氣下單。有許多人沒有那樣的需求,也還是下單,如果用那個價錢買到的話自然可以轉手在網路拍賣市場上賣掉。六萬當然賣不到,但四萬多總也還是可以,相較於兩萬左右的成本來說還賺不少。
台灣 Dell 如果真的用他們錯誤的標價賣出產品,若以消保官說約四萬台估計,他們比正常價格『少賺』16 億台幣。當然他們價格訂在六萬多的時候不可能一晚出現四萬台的訂單,同時成本也不是在六萬塊左右,他們並不是賠到 16 億那麼多。如果一台成本在三萬元上下,他們用兩萬賣出大概賠四億。我猜成本就算沒有三萬,應該也不會太接近兩萬。台灣 Dell 一年在消費者市場賺多少?如果要一下子賠個幾億,他們大概寧願打官司打到底。
消費者撿便宜不是什麼錯誤,是人的天性。我不認為這裡有什麼道德上的錯誤,畢竟大家都知道 Dell 也未必會執行那些訂單。這是我在前一篇批評消保官發言不當的基礎。在 Dell 這一邊,他們要在『網站可信度與商譽』和『目前實質損失』之間作一取捨。當然這裡還有中間的空間,不是一定要二選一。舉例來說,他們現在的 coupon 提議就是一種方式。或者他們也可以選擇履行一些較早下訂的小額訂單,這也是在實務上有人用過的。
要求他們執行所有的訂單是不太可能的。我不反對消費者做這樣的要求,這是消費者的權利。不過如果我是法官,我不會接受目前消費者這一方提出的看法。一方面 Dell 在網站和 e-mail 上都強調他們保留拒絕訂單的權力,而台灣並沒有法律指出這樣的做法違法。另外一方面要求 Dell 因為網站上標價錯誤而付出這麼高的損失也太過了 (這裡是不是可以說不符合『比例原則』?我知道這個法律用詞常被誤用,不太確定可不可以用在這裡)。Dell 目前 coupon 的額度使得他們仍然不至於虧損,不過如果先前訂價是他們的最大利潤訂價,降兩萬元之後勢必會讓他們利潤減少,這是簡單的邏輯推理。單以 E4300 來看,當然在兩萬元 coupon 之後他們的營業額會增加,同時每一台仍然有少許利潤。但是他們大概幾個月之內都賣不掉六萬多元一台的 E4300,同時其他價格和成本較低的筆記型電腦的銷售也會被壓縮。如果使用兩萬元 coupon 的人多,除了 Dell 之外,甚至連宏碁、華碩、惠普這些廠商都會吃啞吧虧。
網路上有人拿網拍直購價來作為基礎說 Dell 的兩萬元折價不夠,有三點沒有考慮清楚:第一點是規格不同,目前網拍上的機器規格和 Dell 這次出包的機器規格相比稍差一些;第二是網路賣家的信譽仍然和 Dell 不能相比,所以他們必須有一個 discount (或者反過來說 Dell 應該有 premium)。不管這次 Dell 的信譽如何破產,總還是比一般網路賣家要好一些;第三點是存貨數量,網路賣家不可能拿出兩三萬台四萬元出頭的筆記型電腦出來 (目前還不知道 Dell 到底會發出多少 coupon,似乎他們也還沒有最後敲定是不是真的是兩萬元),但是 Dell 如果真的願意賣,四萬、五萬台他們會生的出來。
這一個案例裡面牽涉到的經濟學理論還真不少,拿來跟大學生聊一聊應該蠻適合的。
4 comments:
這次事件法律面消保官能要求的只有用廣告不實的名義罰dell 5M~25M而已,dell網站以及第一封通知信已經寫得很清楚,網站以及第一封信只是消費者向dell提出一份價格表,並不是買賣契約成立的通知信,也就是說消費者與dell之間在這個時點根本還沒有買賣契約,既然沒有契約,公權力也就不能強制要求dell履行。
用廣告不實來處罰 Dell 我覺得並不恰當。Dell 是標價錯誤,不是搞個促銷然後說他們是在開玩笑。可惜經濟部尹部長不是在賣商品,要不然他應該已經被消保官罰到翻過去了。
目前我看不出在法這一端 Dell 哪裡會站不住腳,不過他們損了商譽大概是沒有疑問的。
如果他們給我兩萬元的 coupon 我會好好想一想,這台機器看起來不錯。如果是四萬多的話,跟我想要買的 MacBook Pro 價差只在一萬元左右 (教育價 $56,380,含 2.53 GHz CPU, 4 GB Ram, 250 GB 5400 RPM HD, 3 Yr Apple Care)。如果 Dell 把 2 GB Ram 升級成 4 GB Ram 的價格變成跟美國類似的三千多元,這個價差就縮小到我不太確定要不要讓 Apple 再等三年了。
至於消費者這一邊,看了幾天網頁上的討論後我的感想是:
我沒有權利要討糖吃的小孩不哭,也沒有什麼立場發言說不贊成他們哭,但是這並不表示我認為他們應該要拿到糖。
MacBook Pro 剛出來的時候,我也做過一次各國家的價格比較,香港仍然是最便宜的,那是 2006 年的事情。
如果能把調整物價指數計算後的結果也一起做出來,或許就可以變成另一個 Big Mac(Book) index 了。
MacBook Pro 應該比 Dell 更適合作這樣的比較。The Economist 當初使用 Big Mac 的主要原因是這玩意兒在很多國家都有,而且『規格』幾乎完全相同。這次查 Dell E4300 價格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各國的 Dell 網站都大同小異,但是那些『小異』就造成了很多價錢上的差異。
跟 Big Mac 不太一樣的地方是 Big Mac 的原料有相當的部分是在當地採購,成本會因物價稍有差異。MacBook Pro 這一類的產品大概都是在相同地方製造,所以成本幾乎是一樣的。再者 Big Mac 雖然不能說是生活必需品,但是相去有限。MacBook Pro 這一類電腦商品沒有就沒有,便宜的替代品比較容易尋找。大概 MacBook Pro Index 只好代表科技產品的價格指數,對於匯率高低的評估可能不容易提供太大的幫助。這個我還要再想想看,到底 MacBook Pro 的經濟意義包含些什麼東西?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