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的 GDP 大約是 14 兆左右,政府去年的支出約 1 兆 7698 億,歲入卻只有 1 兆 6305 億,而且在歲入裡面有 95.6% 是經常門預算。
這個政府已經在虧錢,如果不撙節開支,遲早走上希臘的路。未必要走上希臘債券違約的路,但是付不出來原來承諾的薪水和年金是必然的。現在早一點動手處理總比到時候要大量解雇公務員要好。
如果政府要承擔勞保和公保,在目前的給付條件下大概每年要付 4000 億,從政府的預算水準來看是沒可能的。去年預算裡面的退休撫卹支出大約是 1340 億,我們的負債不能再大量的向上累積了。
錢不夠用不外開源節流兩條路可走。以目前的景氣狀況加稅不是好主意,事實上以我的立場來說在任何時候加稅都不是好主意,大概唯一比較可行的是在房地產上面動腦筋。政府抽稅會降低該資產種類的獲利率,從而減低該類資產的交易量及價格。真的從這邊動手預計收到的稅收會比從現在交易數字試算來的少,也很難補起預算赤字的洞。不過沒有多少人在乎房地產價格下跌,大家大概也不會太在意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撤出移往其他資本類別或移出國外。 其他的稅問題都比較多。
無法開源就節流。我們不用談什麼公平正義的問題,只問能從哪裡省下錢來。當然大家會想到一些無用的工程,但是這些工程都不是固定性的支出,今年砍了明年還是要找其他的東西來砍。左看右看砍下去一勞永逸的就是員工薪水以及退休員工的退休金。景氣好的時候大家不會在意政府員工領了多少錢,當政府債台高築的時候,每一筆支出都可以放在放大鏡下面來檢查。
政府員工的工作效率不易衡量,不過從現在年輕人擠破頭想進公家機關和學校教職的情況來看,勞動市場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一般人是怎麼看公部門工作的。到底什麼是公平正義可以由眾人公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定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政府員工薪水過高了。
拿現在公務人員跟已退休公務人員來比較,不需要什麼算術也知道現在的公務人員待遇比退休人員還差一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 18%,工作時的薪水提撥金額比例高過已退休的前輩,而且將來可能拿不到錢。政府付給退休金並沒有合約規定,所以他們能拿回來一部份。既然如此,收回一部份不給自然變成可行的選擇。
不用談公平正義。政府需要少花點錢,這些地方是他們可以少花點錢的地方。除非能夠找到更好的資金來源讓大家都皆大歡喜,譬如說在火星開到貴重金屬礦坑運回地球來賣,否則所有已退休、未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就只有接受事實。
日本的同行已經要減薪 10% 兩年(註),而且年金給付額度逐年下降,這種日子遲早要輪到我們來過。
(註)我查到的新聞說日本的公務員(應該是只有中央部會)以及國立大學教師減薪 7.8% 兩年,不過認識的日本人都直接跟我說 10%,所以正文裡以 10% 表示。
Thoughts, ideas and ramblings on various finance or economics issues. (In either English or Traditional Chinese.)
Sunday, October 28, 2012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Should We Expect Fast or Slow Recovery?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台北時間今天早上才進行了最後一次電視辯論(Obama 仍然在這次佔優勢,不過對雙方民調不會有太大影響)。最近有一個對於金融風暴後的景氣復甦到底應該是快還是慢的問題,引發了一些爭議。
根據 Reinhart and Rogoff 的 This time is different,答案似乎是後者。Reinhart and Rogoff 的例子是全球性、歷史性的。這個答案對 Barack Obama 有利,他們大可把責任丟給 George W. Bush。他們也寫了一篇文章來重述書中的看法。
Reinhart and Rogoff, 10/16/2012, "Sorry, U.S. Recoveries Really Aren’t Different", Bloomberg.
(由於這篇文章裡面引述的報紙專欄或 blog 文章都是由知名學者所寫,不是記者報導,所以引述方式皆近似學術論文的引述方式,以作者而非媒體為主)
John Taylor 早先有不同看法,他以美國歷史資料為例,認為這次景氣復甦速度特慢,主要責任是 Obama 的政策錯誤。
John Taylor, 10/11/2012, "Simple Proof That Strong Growth Has Typically Followed Financial Crises"
下面這個圖是 John Taylor 的 blog 上面的,很清楚的說明了這次景氣復甦在前四季的表現跟過往衰退後景氣復甦的速度表現差別有多大。
Obama 的忠實擁護者 Paul Krugman 當然不能保持沈默。他說在許多人的詢問下寫了這篇文章,不過我想就算沒人問他他也會寫的。
Paul Krugman, 10/17/2012, "Financial Crisis Denialism", New York Times The Opinion Pages.
Krugman 攻擊了 Taylor 的觀察方式,說 Reinhart and Rogoff 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並指控經濟學遭到政治的污染云云。請記得 Krugman 拿到諾貝爾獎的貢獻是他在國際貿易上的成就,而且這個獎頒出來以後是不會收回的。
Taylor 很快的給予他的回應。
John Taylor, 10/17/2012, "Weak Recovery Denial"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到此為止。Krugman 的回應已經沒有什麼料,如果再回的話有些難看了。 美國的政經情勢跟 Reinhart and Rogoff 書中提及的許多例子有相當差距,除非美國自己資料不夠,否則其實並沒有需要把全世界的樣本都拿進來。This time is different 這本書我早先應該也提過,書裡的材料非常豐富,不過閱讀起來並不是那麼有趣就是了。
John Cochrane 在他的 blog 裡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很精彩的討論,事實上他的文章比 John Taylor 及 Paul Krugman 來來往往那三篇要好看得多。
John Cochrane, 10/17/2012, "Are recoveries always slow after financial crises and why"
前面三篇不看倒無所謂,強烈推薦 Cochrane 這一篇。我把他的結論放在最後給大家做個參考:
Bottom line, without thinking about mechanisms I don't think we learn anything from these averages. And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are making some big, and often contradictory assumptions. If you conclude "recessions are always long and deep after financial crises" then you're saying policy doesn't really matter...so you shouldn't be advocating different policies! If policies matter a lot to the length and severity of recessions, then "recessions are always deep and long after financial crisis" is a meaningless statistic, and a poor fig leaf of an excuse.
Cochrane 沒有說出來的話: "Take that, Krugman!" :p
根據 Reinhart and Rogoff 的 This time is different,答案似乎是後者。Reinhart and Rogoff 的例子是全球性、歷史性的。這個答案對 Barack Obama 有利,他們大可把責任丟給 George W. Bush。他們也寫了一篇文章來重述書中的看法。
Reinhart and Rogoff, 10/16/2012, "Sorry, U.S. Recoveries Really Aren’t Different", Bloomberg.
(由於這篇文章裡面引述的報紙專欄或 blog 文章都是由知名學者所寫,不是記者報導,所以引述方式皆近似學術論文的引述方式,以作者而非媒體為主)
John Taylor 早先有不同看法,他以美國歷史資料為例,認為這次景氣復甦速度特慢,主要責任是 Obama 的政策錯誤。
John Taylor, 10/11/2012, "Simple Proof That Strong Growth Has Typically Followed Financial Crises"
下面這個圖是 John Taylor 的 blog 上面的,很清楚的說明了這次景氣復甦在前四季的表現跟過往衰退後景氣復甦的速度表現差別有多大。
Obama 的忠實擁護者 Paul Krugman 當然不能保持沈默。他說在許多人的詢問下寫了這篇文章,不過我想就算沒人問他他也會寫的。
Paul Krugman, 10/17/2012, "Financial Crisis Denialism", New York Times The Opinion Pages.
Krugman 攻擊了 Taylor 的觀察方式,說 Reinhart and Rogoff 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並指控經濟學遭到政治的污染云云。請記得 Krugman 拿到諾貝爾獎的貢獻是他在國際貿易上的成就,而且這個獎頒出來以後是不會收回的。
Taylor 很快的給予他的回應。
John Taylor, 10/17/2012, "Weak Recovery Denial"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到此為止。Krugman 的回應已經沒有什麼料,如果再回的話有些難看了。 美國的政經情勢跟 Reinhart and Rogoff 書中提及的許多例子有相當差距,除非美國自己資料不夠,否則其實並沒有需要把全世界的樣本都拿進來。This time is different 這本書我早先應該也提過,書裡的材料非常豐富,不過閱讀起來並不是那麼有趣就是了。
John Cochrane 在他的 blog 裡對於這個問題也有很精彩的討論,事實上他的文章比 John Taylor 及 Paul Krugman 來來往往那三篇要好看得多。
John Cochrane, 10/17/2012, "Are recoveries always slow after financial crises and why"
前面三篇不看倒無所謂,強烈推薦 Cochrane 這一篇。我把他的結論放在最後給大家做個參考:
Bottom line, without thinking about mechanisms I don't think we learn anything from these averages. And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are making some big, and often contradictory assumptions. If you conclude "recessions are always long and deep after financial crises" then you're saying policy doesn't really matter...so you shouldn't be advocating different policies! If policies matter a lot to the length and severity of recessions, then "recessions are always deep and long after financial crisis" is a meaningless statistic, and a poor fig leaf of an excuse.
Cochrane 沒有說出來的話: "Take that, Krugman!" :p
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Spanish Debt is on Verge of Disaster Again
WSJ, 10/11/2012, "Spanish Yields Retreat", By TOMMY STUBBINGTON and MICHELE MAATOUK
WSJ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說西班牙債券的殖利率下降,這是件好事。 他們的十年公債殖利率今年7/24 曾經衝到 7.62%,現在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 5.89%,比 WSJ 文章中所提到的 5.78% 為高,但是仍然離高點有一段距離。
不過文中的重點是 Moody's 把西班牙降等到 investment grade 的最低等級,只差一步就降為垃圾債券了。其實像 hedge funds 這類的投資者不會受到評等機構的影響,還沒有從 2007-2008 教訓學乖的 hedge funds 大概也該倒光了。以西班牙公債當作 collateral 的銀行(或是接受西班牙公債做 collateral 的銀行)也應該從 2008 的經驗學到了教訓,不會等到西班牙債券被降到垃圾債券就應該會要求增加 collateral。
問題會出在一些指數和以指數為目標的被動式基金。假如西班牙公債被降到垃圾等級,他們會被迫從指數中排除,然後引發一陣賣出的熱潮。我其實不預期這會有太嚴重的影響,這種老遠就可以看到的事情通常不會忽然造成巨大的影響,而是會逐漸升壓。西班牙大概接下來會很難賣出公債而必須要求紓困。早先我們擔心的骨牌一張張倒下的效果雖然不會太過戲劇化,但是真的有可能會一一發生。像 2008 年那樣必須在一個週末之內做出決定,要不然金融市場會崩潰的狀況接下來重現的機率不會很大,但是經濟局勢好轉的可能性也不高。
在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的感想其實只有 "What? Is it still at investment grade?":p
WSJ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說西班牙債券的殖利率下降,這是件好事。 他們的十年公債殖利率今年7/24 曾經衝到 7.62%,現在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 5.89%,比 WSJ 文章中所提到的 5.78% 為高,但是仍然離高點有一段距離。
不過文中的重點是 Moody's 把西班牙降等到 investment grade 的最低等級,只差一步就降為垃圾債券了。其實像 hedge funds 這類的投資者不會受到評等機構的影響,還沒有從 2007-2008 教訓學乖的 hedge funds 大概也該倒光了。以西班牙公債當作 collateral 的銀行(或是接受西班牙公債做 collateral 的銀行)也應該從 2008 的經驗學到了教訓,不會等到西班牙債券被降到垃圾債券就應該會要求增加 collateral。
問題會出在一些指數和以指數為目標的被動式基金。假如西班牙公債被降到垃圾等級,他們會被迫從指數中排除,然後引發一陣賣出的熱潮。我其實不預期這會有太嚴重的影響,這種老遠就可以看到的事情通常不會忽然造成巨大的影響,而是會逐漸升壓。西班牙大概接下來會很難賣出公債而必須要求紓困。早先我們擔心的骨牌一張張倒下的效果雖然不會太過戲劇化,但是真的有可能會一一發生。像 2008 年那樣必須在一個週末之內做出決定,要不然金融市場會崩潰的狀況接下來重現的機率不會很大,但是經濟局勢好轉的可能性也不高。
在看到這則新聞時,我的感想其實只有 "What? Is it still at investment grade?":p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A Peek Into the Future of the Wall Street
WSJ, 10/9/2012, "Goldman in Push On Volcker Limits", By JOHN CARREYROU
Dodd-Frank act 據說將來會到達 30,000 頁以上,我們可以確信的事情是將來 Wall Street 上面的利潤會更進一步從財務專業人員手上向法律專長人員移動。當管制措施比字典還厚的時候,不管對於管制者或是被管制者來說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
WSJ 這篇文章提到 Goldman Sachs 在向管制者遊說提高投資於 hedge funds 或 private equity 的資本限制,如果他們的遊說不成功,根據 WSJ 的報導,GS 認為他們找到了一條 Volcker Rule 的漏洞可以讓他們減輕這個管制的「傷害」。
管制單位也不是吃素的。如果 GS 真的這樣做,可想而知的是雙方一定法庭見真章。如果 GS 發現自己落下風就會主動提出賠錢和解,然後繼續去找下一個漏洞。如果 GS 佔上風,雙方都會遊說國會,管制單位希望把漏洞給補上,GS 希望留下漏洞。
等到下一個漏洞出現,同樣的流程會再走一次。從法條裡面找漏洞比較容易,不過也不排除會有財務工程人員「發明」新的財務工具可以逃過管制的可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會陷入這個比承擔過高風險更無謂的惡性循環裡面,而 systemic risk 仍然會發生。也許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 2007-2009 這樣的金融風暴,不過活著看過 1929 年大衰退和這次金融風暴的人本來也就不多。
風險這種東西不會平白無故消失,如果不是從 A 身上轉移到了 B 身上,就是放棄了可能的報酬以換取較低的風險。後者的代價可能會是較低的成長率、較高的失業率,甚至有可能是更為不均的所得分配。最後這一點看起來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不過最近幾年 Wall Street 雖然裁掉了不少工作機會,但是留下來的人平均薪資較金融風暴前更高。
Dodd-Frank act 據說將來會到達 30,000 頁以上,我們可以確信的事情是將來 Wall Street 上面的利潤會更進一步從財務專業人員手上向法律專長人員移動。當管制措施比字典還厚的時候,不管對於管制者或是被管制者來說都是非常沒有效率的。
WSJ 這篇文章提到 Goldman Sachs 在向管制者遊說提高投資於 hedge funds 或 private equity 的資本限制,如果他們的遊說不成功,根據 WSJ 的報導,GS 認為他們找到了一條 Volcker Rule 的漏洞可以讓他們減輕這個管制的「傷害」。
管制單位也不是吃素的。如果 GS 真的這樣做,可想而知的是雙方一定法庭見真章。如果 GS 發現自己落下風就會主動提出賠錢和解,然後繼續去找下一個漏洞。如果 GS 佔上風,雙方都會遊說國會,管制單位希望把漏洞給補上,GS 希望留下漏洞。
等到下一個漏洞出現,同樣的流程會再走一次。從法條裡面找漏洞比較容易,不過也不排除會有財務工程人員「發明」新的財務工具可以逃過管制的可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會陷入這個比承擔過高風險更無謂的惡性循環裡面,而 systemic risk 仍然會發生。也許我們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 2007-2009 這樣的金融風暴,不過活著看過 1929 年大衰退和這次金融風暴的人本來也就不多。
風險這種東西不會平白無故消失,如果不是從 A 身上轉移到了 B 身上,就是放棄了可能的報酬以換取較低的風險。後者的代價可能會是較低的成長率、較高的失業率,甚至有可能是更為不均的所得分配。最後這一點看起來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不過最近幾年 Wall Street 雖然裁掉了不少工作機會,但是留下來的人平均薪資較金融風暴前更高。
Saturday, October 6, 2012
Obama's Favorite Number Till November and How It is Calculated
New York Times, 10/5/2012, "Taming Volatile Raw Data for Jobs Reports", By CATHERINE RAMPELL
Obama 在接下來一個月最喜歡的數字將會是 7.8。美國九月份的失業率降到了自從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而這個數據是大選之前最後一個數字了。在前幾天以經濟議題為主題的第一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表現不佳之下,這個數字給了 Obama 以及他的競選團隊一劑強心針。
GOP 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數字有造假可能,因為這個失業率 "too good to be true"。New York Times 這篇文章簡單的說明了這個數字是怎麼出來的。Conspiracy theory? 大概不至於,不過仔細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看出 Obama 其實沒什麼好高興的。這個數字出乎意料的原因有二:失業率數字來自於規模有限的問卷調查,本身的誤差就可能不低 (文中說 margin of error 達到 400,000,不過沒有說清楚這是幾倍的標準差);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季節性調整的模型在今年可能不適用,因為往年 20-24 的年輕人在九月離開工作,作者猜測可能是結束暑假的實習工作回學校唸書,不過今年這個時間點提前到七、八月,使得經過季節性調整後的 20-24 就業人數特別漂亮。
這些數據未來幾個月會持續修正。等到塵埃落定後,我們很可能會發現失業率仍然穩穩的在 8% 以上,不過到那時候總統大選早已結束了。
Obama 在接下來一個月最喜歡的數字將會是 7.8。美國九月份的失業率降到了自從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而這個數據是大選之前最後一個數字了。在前幾天以經濟議題為主題的第一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表現不佳之下,這個數字給了 Obama 以及他的競選團隊一劑強心針。
GOP 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數字有造假可能,因為這個失業率 "too good to be true"。New York Times 這篇文章簡單的說明了這個數字是怎麼出來的。Conspiracy theory? 大概不至於,不過仔細拆解之後我們也可以看出 Obama 其實沒什麼好高興的。這個數字出乎意料的原因有二:失業率數字來自於規模有限的問卷調查,本身的誤差就可能不低 (文中說 margin of error 達到 400,000,不過沒有說清楚這是幾倍的標準差);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季節性調整的模型在今年可能不適用,因為往年 20-24 的年輕人在九月離開工作,作者猜測可能是結束暑假的實習工作回學校唸書,不過今年這個時間點提前到七、八月,使得經過季節性調整後的 20-24 就業人數特別漂亮。
這些數據未來幾個月會持續修正。等到塵埃落定後,我們很可能會發現失業率仍然穩穩的在 8% 以上,不過到那時候總統大選早已結束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