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這個工會觀察到的現象,我沒有自己去查數據,不過看來應該是可信:
過去十年來,台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不但從未成長,甚至已從平均28000元掉到26000元,「青年貧窮化」已是新生代的夢靨。揹負學貸壓力的學子越來越多(根據統計,目前每年申請學貸的高中職以上學生,已超過40萬人),每日被迫奔波在課業、打工之間......他們認為高漲的學費會造成下面的結果,雖然我對結果的猜測類似,不過我的意見在這裡開始跟他們分道揚鑣了
若學費不斷攀高,日後學生將被迫選擇熱門、能「回本」的科系,才能早日攤還教育費用;而冷門但重要的基礎學科,則將乏人問津。長期來說這將導致整個大學教育的「職訓化」、「商品化」,讓追求真理的殿堂被扭曲為汲汲營營的商家。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台積電的張忠謀董事長日前提出下面的看法:『大學教育要學會謀生能力、學會邏輯思考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若無法做到此上三項,至少也要具備第一項能力。』過去十年來台灣薪資凍漲因素很多,國際分工導致許多製造業工作機會移往第三世界國家,一向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台灣在過去十幾年廣設大學的政策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大量增加,也對拉低平均薪資有幫助。
思考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先放在一邊,這些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評斷的。不過就以張董事長所提的那三點來說,最基本的應該是培養謀生能力,我們的教育做到了嗎?如果我們的教育連這一點都沒有辦法做到,可以去跟社會說我們教出來的學生雖然沒有謀生能力,但是他們是出色的思想家以卸責?
最近看 iTunes U 裡面一堂 Yale University 的 Financial Theory 課程裡面說,他們的經濟系直到十年前才有像這門一樣的財務課程。他們的理由是覺得財務課太 "vocational",言下之意是跟他們的教學目標不合。如果要唸財務,大學畢業後可以去唸 business school。Yale 的大學部教育看來重視的是張忠謀董事長所提的那後面兩點,不過他們的經濟系畢業生其實並不缺乏謀生能力。沒有人規定大學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的時候,就要同時扼殺他們的謀生能力。事實上,如果大學所教的只是讓學生去背誦準則與條文,甚至要學生熟悉考古題以考上證照,而不了解現行準則和條文背後的意義以及進一步思考各種可能的應用,學生的謀生能力只是短暫的,無法跟上時代的變遷。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興趣,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在職場上落伍。
所謂『冷門但重要的基礎學科』是什麼,既然原來的文章沒有明言,我也不在這裡多做揣測。不過『冷門』是由就業市場決定,『重要』是誰說了算?台灣的大學在學雜費的設定、招生名額、系所設置、甚至經費補助等等面向,都受政府管制而不能自己作主。更有甚者,公立大學的教師身分接近公務員,在年資、薪等以及退休金等等制度上都與公務人員類似。當社會對某種學科的需求增加,可以作為學校擴張的理由,倒還比較容易看到增加新系所及師生名額。但是當社會對某種學門的需求減少,卻不容易看到相對應的縮減。更有甚者,由於台灣排名在前的學校大多數是公立大學,在系所設置之初就可能是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政治的需要,不見得是社會的需求,這使得教育在供給這一端上偏離社會需要更遠。大學教育『職訓化』、『商品化』之餘如果沒有同時教導學生思考,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但是這不見得比蒙起眼睛來不看現實更糟。最起碼一個『商品化』的學校比較不會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在解決問題的部份這篇文章裡所祭出的方案是常見的:
......要解決此等問題,「教育公共化」、「擴充、均衡公共教育投資」,才是現階段應提出的關鍵原則。財政困難往往是政府的說詞,但是,我們要知道,政府如欲擴充普及高等教育,本來就有投入充足經費之義務。提供充足普遍的公立高等教育,幾乎是世界先進各國皆為遵循之圭臬。簡單的說,就是要政府來作羅賓漢,劫富濟貧以實現社會大義。這裡我有幾點意見。
進行進步的稅改,課徵資本利得以擴大稅收,應是教育公共化之重要配套方案。要從根源把餅做大,使稅收不再只是由中低收入的老百姓負責,而要讓財團承擔更多繳稅責任,才有可能支持一個公共化的教育體制。
首先是課徵資本利得稅 (capital gain tax) 跟財團的關係。一般對於資本利得稅的定義是針對非存貨的資產販賣所產生的利潤課稅,最常看到的是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證券類的資產。台灣有不少老牌的傳統產業公司有早年留下來的土地、廠房資產,如果他們把這些財產處分掉,資本利得稅是可以課到他們頭上。除了這些情況以外,大部分正派經營的公司除了金融業以外不應該有太多股票和債券等的交易,所以資本利得稅與他們關係不大。公司生產產品或服務然後販售是不能算做資本利得的。資本利得主要課到的還是一般買賣金融商品的民眾和金融業,而且後者還有可能因為跟公司稅重疊而有相當程度減免,恐怕不能達到『濟貧』的效果。
目前資本利得稅這個話題因為立院新科立委總質詢,一直有人拿出來談。我對股票這部份不太確定怎麼做比較好,因為如果要實行證券所得稅,就應該要放棄證券交易稅,否則雙管齊下會讓台灣股市窒息。證券所得稅以現在的技術來講應該課徵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衍生出來的資本減損抵稅 (capital loss credit) 要如何處理也很重要。如果採取減損退稅,在股市表現不好的時候,國家的稅收可能還會比現在收證交稅還低。從公平的角度來看不是問題,但如果因為這方面稅收減少而必須從其他地方來補,恐怕就不是大家所樂見的了。房地產課徵資本利得我比較沒有問題,這會讓資源不至於過度流向這個已經有泡沫化疑慮的市場。但是在技術上面問題比較大,因為我國過去一直沒有實價登錄的規定,現在才要開始。不要說這個稅立法八字都還沒有一撇,就算是真的要開始立法,最後也可能排除自用住宅、排除某個時間點以前買的,結果只能課徵到那些做房地產交易的『大戶』。對這些人課稅我也沒有問題,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有限,沒有他們對經濟的影響也不大。不過要從這些人手上課稅,恐怕也課不到可以挽救高等教育的份量。
再來是跟『財團』課稅這一點。所有劫富濟貧的觀念都強調『公平』,但是有一百萬的人就有一百萬種不同的公平。推到一個極端是所有人不分賢愚不肖都課徵同等的金額。這當然不可行,要不然每到課稅季節就有許多人要申請破產去當遊民。所有的國家的做法都是有錢人多繳一些,沒錢人少繳甚至不繳,特別弱勢的還可以拿到一點補貼以滿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多繳少繳到底繳多少要怎麼決定?如果採用相同的稅率,似乎也還可以說是某種平等,這樣做的地方不多,不過在經濟學這個領域裡有不少人認為應該這樣做。在美國總統共和黨初選早期,這個話題曾經搬上台面來過,目前領先的幾個人或早或晚都支持過單一稅率。在台灣以及美國目前的做法都還是使用累進稅率,只要稅法裡面漏洞少,大致上有錢人比沒錢人適用更高一些的邊際稅率 (前一陣子在吵的 Romney 的稅率過低那件事情是因為稅法的漏洞和資本利得稅率低於所得稅造成的,共和黨的意見是藉由單一稅率希望簡化稅法並減少各種各樣例外條款所產生的漏洞)。累進稅率其實說不上什麼公平與否的問題,只是能者多勞,而且扣完稅後有錢人的收入還是比收入低的人來的高一些。如果要有錢人再多繳一點,也許是反應社會上的需求,但是不要說什麼公平與否的問題。稅率提高往往會阻礙工作意願,千萬不能天真的以為稅基不會因為稅率而改變。順著這個方向一路推到另外一個極端就是人民公社,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日子可能是這樣過的,不過在蘇聯和中國的實驗後,我們已經很清楚的看到這種做法不可行了。
台灣從現在的基礎再加有錢人和財團一些稅當然離人民公社還非常遠,但是在提出這種主張的時候必須要想清楚做法的後果是什麼。台灣的企業普遍獲利率不高,逐步減少給他們的補助讓他們靠自己能力站起來還可以說是合理的(翻譯:低價電費『補貼』該減少了吧?),不過要抽更多的稅是不是合理?我沒聽過在景氣尚有疑慮的情況下應該加稅,這種經濟學我沒學過,而且也沒聽過。減少對電費的補助可以逼著公司節省能源,對於大家都好,而且公司也未必會受害。假如是原先就全靠廉價能源才能生存的公司,他們的利潤以及薪水事實上可以看成是從納稅人口袋裡付出來的,這種公司倒了也罷。抽稅則不然,只要有獲利,不管是怎麼獲利、獲利多少都可以抽到稅,這對於增加投資和就業都有負面影響。現在年輕人失業率已經偏高,薪水又普遍偏低了,進一步的抹殺就業機會並不是合理的政策建議。
台灣目前的就業問題其實跟美國類似。他們有許多製造業甚或依附著製造業的服務業因為工資水準和中國相差太遠所以整廠外移。台灣的薪資水準沒有差那麼多,不過因為離中國近,語言又相通,情況比美國只會更糟。在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裡我們看到不少人開藥方,有效無效姑且不論,只要有藥方總是可以看看是否合用。有一個方向是增加教育補貼(很抱歉,是『職訓化』或『商品化』的那種教育),這個在台灣可能用處不大,因為我們的教育成本比美國低,所以平均水準未必輸人。還有一個方向是對製造業提供稅務補貼。這部份爭議較多,Professor Christina Romer 在 New York Times 2/4/2012, "Do manufacturers need special treatment?" 裡認為不用,不過有不少不同意見,其中之一是認為製造業對於上下游甚至研發有外部性。群聚效果我們都知道,不過研發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證據再說。在選舉之前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討論,我們都應該仔細想想。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說,既然傳統的路不容易走,也應該思考一下如何引進資金幫助創業。
我知道學費調漲對於學生來講總是很痛的,特別是家境不好的學生。不過同情是一回事情,如果要做政策討論必須要對症下藥才行。現在的經濟體質仍弱,加稅在當下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就算真的加稅,也應該有其他更重要的地方來用。我們的全民健保的破洞、社會福利政策都需要用錢,相較之下,我不認為把錢砸在已經缺乏效率的教育體系是正確的方向。
附帶一提,去年軍公教人員加薪 3%,公立大學老師也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人事成本雖然增加,教育部卻沒有買單出錢,因此大家又都在動調漲學費的腦筋。冤有頭,債有主,要抗議請到中山南路找教育部。